|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论文图集 | 第12-15页 |
| 论文表集 | 第15-17页 |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 第17-18页 |
| 1 绪论 | 第18-30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9-26页 |
| 1.2.1 Mindlin解的提出和应用发展 | 第19-20页 |
| 1.2.2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研究 | 第20-23页 |
| 1.2.3 群桩沉降计算理论的研究 | 第23-26页 |
| 1.3 存在问题 | 第26-27页 |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7-30页 |
| 1.4.1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 2 软土复合地基附加应力的Mindlin解 | 第30-50页 |
| 2.1 半无限空间体内荷载附加应力和位移的Mindlin理论 | 第30-37页 |
| 2.1.1 Galerkin矢量 | 第30-31页 |
| 2.1.2 荷载垂直于边界情况下的应力和位移解 | 第31-34页 |
| 2.1.3 荷载平行于边界情况下的应力和位移解 | 第34-35页 |
| 2.1.4 参数分析 | 第35-37页 |
| 2.2 桩基附加应力的Mindlin解和位移理论 | 第37-49页 |
| 2.2.1 点荷载下的应力和应变 | 第38-39页 |
| 2.2.2 均布侧摩阻力下的应力和应变 | 第39-42页 |
| 2.2.3 线性分布侧摩阻力下的应力和应变解 | 第42-44页 |
| 2.2.4 参数分析 | 第44-49页 |
| 2.3 小结 | 第49-50页 |
| 3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理论 | 第50-60页 |
| 3.1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综述 | 第50页 |
| 3.2 复合地基加固区沉降理论 | 第50-54页 |
| 3.2.1 复合模量法 | 第50-52页 |
| 3.2.2 应力修正法(E_s法) | 第52页 |
| 3.2.3 桩身压缩量法(E_p法) | 第52-53页 |
| 3.2.4 加固区沉降方法的优缺点分析 | 第53-54页 |
| 3.3 复合地基下卧层沉降理论 | 第54-57页 |
| 3.3.1 等效实体法 | 第55页 |
| 3.3.2 应力扩散法 | 第55-56页 |
| 3.3.3 改进Geddes法 | 第56-57页 |
| 3.3.4 下卧层沉降方法的优缺点分析 | 第57页 |
| 3.4 小结 | 第57-60页 |
| 4 案例分析 | 第60-96页 |
| 4.1 高速铁路CFG桩复合地基试验段工程概况 | 第60-66页 |
| 4.1.1 引言 | 第60-61页 |
| 4.1.2 自然地理特征 | 第61-62页 |
| 4.1.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 第62-64页 |
| 4.1.4 试验段设计方案 | 第64-66页 |
| 4.2 桩承担荷载研究分析 | 第66-75页 |
| 4.2.1 李窑试验段桩土荷载分担分析 | 第67-70页 |
| 4.2.2 凤阳试验段桩土荷载分担分析 | 第70-74页 |
| 4.2.3 试验段桩土荷载分担综合对比分析 | 第74-75页 |
| 4.3 桩侧摩阻力分布研究分析 | 第75-79页 |
| 4.3.1 李窑试验段 | 第76-77页 |
| 4.3.2 凤阳试验段 | 第77-79页 |
| 4.3.3 测试结果分析 | 第79页 |
| 4.4 沉降计算与结果分析 | 第79-95页 |
| 4.4.1 加固区沉降计算 | 第79-84页 |
| 4.4.2 下卧层沉降计算 | 第84-93页 |
| 4.4.3 侧摩阻力对加固区沉降的影响分析 | 第93-95页 |
| 4.5 小结 | 第95-96页 |
| 5 结论和展望 | 第96-98页 |
| 5.1 结论 | 第96-97页 |
| 5.2 展望 | 第97-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 附录A | 第102-106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