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焦油中芴、苊的精制过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煤焦油化工学体系分离方法概述 | 第10-13页 |
1.1.1 精馏 | 第10-11页 |
1.1.2 溶剂抽提 | 第11-12页 |
1.1.3 超临界萃取 | 第12页 |
1.1.4 结晶 | 第12-13页 |
1.2 芴的下游产品利用及其分离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1 芴的下游产品 | 第13-14页 |
1.2.2 芴的分离方法 | 第14-15页 |
1.3 苊的下游产品利用及其分离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1 苊的下游产品 | 第15页 |
1.3.2 苊的分离方法 | 第15-16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芴的分离精制过程研究 | 第18-30页 |
2.1 芴精制方案的选择 | 第18-21页 |
2.1.1 结晶原理 | 第18-20页 |
2.1.2 结晶条件的选择 | 第20-21页 |
2.2 芴的气相色谱分析 | 第21-25页 |
2.2.1 色谱的分类及原理 | 第21-22页 |
2.2.2 谱图分析 | 第22-25页 |
2.3 芴的分离实验研究 | 第25页 |
2.3.1 实验原料 | 第25页 |
2.3.2 实验装置 | 第25页 |
2.3.3 实验内容 | 第25页 |
2.4 结果及讨论 | 第25-29页 |
2.4.1 冷洗溶剂的选定 | 第25-26页 |
2.4.2 溶剂用量的选择 | 第26-27页 |
2.4.3 热溶结晶溶剂的选择 | 第27-28页 |
2.4.4 精制步骤的选择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芴的结晶热力学研究 | 第30-39页 |
3.1 溶解度及介稳区 | 第30-33页 |
3.1.1 概述 | 第30-32页 |
3.1.2 实验装置 | 第32-33页 |
3.1.3 实验原料 | 第33页 |
3.1.4 实验步骤 | 第33页 |
3.2 粒度及沉降速度 | 第33-34页 |
3.3 结果及讨论 | 第34-37页 |
3.3.1 芴的溶解度 | 第34-36页 |
3.3.2 芴产品的粒度分布 | 第36页 |
3.3.3 沉降速度的测量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苊的精制过程 | 第39-47页 |
4.1 苊精制方案的选择 | 第39-40页 |
4.1.1 熔融结晶原理 | 第39页 |
4.1.2 熔融结晶条件的选择 | 第39-40页 |
4.2 苊的分离工艺研究 | 第40-41页 |
4.2.1 实验原料 | 第40页 |
4.2.2 实验装置 | 第40-41页 |
4.2.3 实验内容 | 第41页 |
4.3 苊的气相色谱图分析 | 第41-43页 |
4.4 结果及讨论 | 第43-46页 |
4.4.1 结晶终温对产品收率及纯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4.4.2 发汗终温对产品收率及纯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4.4.3 升温速率对产品收率及纯度的影响 | 第45页 |
4.4.4 溶剂结晶的对比实验 | 第45-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苊的结晶动力学研究 | 第47-60页 |
5.1 等温及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 第47-50页 |
5.1.1 数学模型 | 第47-49页 |
5.1.2 研究方法 | 第49-5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0页 |
5.2.1 实验药品 | 第50页 |
5.2.2 实验装置 | 第50页 |
5.2.3 实验步骤 | 第50页 |
5.3 结果及讨论 | 第50-59页 |
5.3.1 不同降温速率下苊结晶的结晶过程 | 第50-52页 |
5.3.2 相同升温速率下苊样品的熔融过程 | 第52-54页 |
5.3.3 Avrami模型分析结果 | 第54-56页 |
5.3.4 Ozawa模型分析结果 | 第56-58页 |
5.3.5 Kissinger模型分析结果 | 第58-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结论 | 第60-61页 |
6.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6-67页 |
符号说明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