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 ·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 | 第9-10页 |
| ·劳动力短缺和养老金困局 | 第10-11页 |
| ·“三支柱”养老模式为主流模式 | 第11页 |
| ·我国养老保险替代率偏低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关于对企业年金基本理论的研究 | 第12-13页 |
| ·关于企业年金制度运行机制的研究 | 第13页 |
| ·关于企业年金投资监管的研究 | 第13-15页 |
| ·综述总结 | 第15页 |
| ·本文研究思路、内容 | 第15-18页 |
| ·本文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企业年金概述 | 第18-25页 |
| ·企业年金的概念及特点 | 第18页 |
| ·企业年金的概念 | 第18页 |
| ·企业年金的特点 | 第18页 |
| ·企业年金基金及企业年金投资 | 第18-19页 |
| ·企业年金基金 | 第18-19页 |
| ·企业年金投资 | 第19页 |
| ·建立企业年金的重要意义 | 第19-21页 |
| ·企业年金的建立对国家的重要意义 | 第19-20页 |
| ·对企业而言,同样意义重大 | 第20页 |
| ·企业年金对员工的意义 | 第20-21页 |
| ·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 | 第21-25页 |
| ·我国企业年金的市场分析预测 | 第21页 |
| ·我国企业年金的实际发展情况 | 第21-25页 |
| 第三章 中国企业年金投资运作模式 | 第25-35页 |
| ·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年金管理模式 | 第25-27页 |
| ·专业机构直接管理 | 第25页 |
| ·委托投资管理 | 第25页 |
| ·“一站式”管理 | 第25-27页 |
| ·我国企业年金投资主体及投资运作流程 | 第27-32页 |
| ·我国企业年金投资主体 | 第27-30页 |
| ·投资运作流程 | 第30-32页 |
| ·企业年金运作模式选择 | 第32-35页 |
| ·企业年金运作模式 | 第32-33页 |
| ·企业年金运作模式比较及投资主体间关系协调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企业年金投资监管 | 第35-47页 |
| ·企业年金投资监管基本理论 | 第35-38页 |
| ·公共利益理论及其在企业年金监管中的应用 | 第35-36页 |
| ·公共选择理论及其在企业年金监管中的应用 | 第36-38页 |
| ·企业年金监管模式 | 第38-40页 |
| ·定量限制监管 | 第38-39页 |
| ·“审慎人”规则监管 | 第39-40页 |
| ·两种监管模式比较 | 第40页 |
| ·我国现行监管模式的问题和不足 | 第40-45页 |
| ·严格限量监管模式限制企业年金投资效率的提高 | 第40-41页 |
| ·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 | 第41-43页 |
| ·监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 第43-44页 |
| ·信息化建设落后 | 第44页 |
| ·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 第44页 |
| ·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缺乏协调 | 第44-45页 |
| ·当前国内外企业年金投资监管趋势及模式的选择 | 第45-47页 |
| ·当前国际企业年金投资监管的演变趋势 | 第45页 |
| ·我国企业年金监管模式的选择及发展趋势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企业年金管理方案量化选择 | 第47-55页 |
| ·企业年金方案基础模型及特点 | 第47-48页 |
| ·企业年金方案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51页 |
| ·企业内部对企业年金管理方案设计的影响 | 第48-50页 |
| ·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年金管理方案设计的影响分析 | 第50-51页 |
| ·企业年金管理方案设计的综合量化选择模型 | 第51-52页 |
| ·量化选择模型的应用-------实证分析 | 第52-55页 |
| ·企业背景 | 第52页 |
| ·企业内部特征影响分析 | 第52-53页 |
| ·企业外部特征影响分析 | 第53页 |
| ·用综合量化选择模型计算 | 第53-5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 ·论文总结 | 第55-56页 |
| ·本文内容小结 | 第55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55-56页 |
| ·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56页 |
| ·展望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