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25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20页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20-23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 | 第25-52页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发展 | 第25-34页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发展的客观依据 | 第25-29页 |
(二)党的十六大以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认识 | 第29-34页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表述 | 第34-46页 |
(一)传统中国核心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启示 | 第34-36页 |
(二)新时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认识 | 第36-41页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基本要素 | 第41-46页 |
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培育的意义 | 第46-52页 |
(一)深远的历史意义 | 第46-48页 |
(二)积极的现实意义 | 第48-52页 |
第二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底蕴 | 第52-73页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传统文化底蕴 | 第52-59页 |
(一)富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 第52-54页 |
(二)民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第54-56页 |
(三)文明:“见龙在田,夷夏大防” | 第56-58页 |
(四)和谐:“不偏不易,中正和合” | 第58-59页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传统文化底蕴 | 第59-65页 |
(一)自由:“为仁由己,百家争鸣” | 第59-61页 |
(二)平等:“列德尚同,爱无等差” | 第61-63页 |
(三)公正:“不殊贵贱,一断于公” | 第63-64页 |
(四)法治:“礼法共治,德刑合一” | 第64-65页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传统文化底蕴 | 第65-73页 |
(一)爱国:“宅兹中国,心系天下” | 第65-67页 |
(二)敬业:“敬业乐群,惟精惟一” | 第67-69页 |
(三)诚信:“诚者天道,言信行果” | 第69-70页 |
(四)友善:“上善若水,仁者爱人” | 第70-73页 |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认知与培育的文化传承 | 第73-97页 |
一、社会转型:思想与价值传统延续的时代背景 | 第73-77页 |
(一)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核心价值观经历过社会的巨大转型与变革 | 第73页 |
(二)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传统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 | 第73-77页 |
二、哲学对话:士子在中华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视阈中的认知和培育 | 第77-80页 |
(一)中华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双重面向 | 第77页 |
(二)中华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双重培育路径 | 第77-79页 |
(三)中华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强大之处 | 第79-80页 |
三、合理借鉴:士子在中华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背景下的成长进路 | 第80-91页 |
(一)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立意甚远 | 第80-81页 |
(二)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教育 | 第81-85页 |
(三)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教育 | 第85-87页 |
(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 | 第87-91页 |
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现代转型 | 第91-97页 |
(一)近代知识分子陶铸复兴民族文化的价值观 | 第91-93页 |
(二)当代知识分子应承担民族复兴与国家兴盛的重任 | 第93-96页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因传承 | 第96-97页 |
第四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模式 | 第97-118页 |
一、认知及其模式 | 第97-100页 |
(一)命题模式 | 第98页 |
(二)意象图式模式 | 第98页 |
(三)隐喻和转喻模式 | 第98-99页 |
(四)四个认知模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 第99-100页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命题认知 | 第100-109页 |
(一)价值论的源起和满足需要论 | 第100-103页 |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主要蕴涵 | 第103-109页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象图式认知 | 第109-118页 |
(一)价值评价的本质和特征 | 第109-111页 |
(二)评价层次和形式 | 第111-114页 |
(三)价值评价与价值观 | 第114-118页 |
第五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略 | 第118-141页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象图式认知的培育图景 | 第118-126页 |
(一)核心价值观意象图式认知的培育价值:在信仰与科学之间 | 第118-121页 |
(二)走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象图式误区:高等教育危机及其应对 | 第121-124页 |
(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逻辑:形式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统一 | 第124-126页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喻和转喻认知的教育智慧 | 第126-133页 |
(一)核心价值观隐喻与转喻认知模式的教育启发 | 第126-128页 |
(二)核心价值观隐喻与转喻认知的关联性:软件隐喻的工作机制 | 第128-130页 |
(三)核心价值观中培育的实践性:转识成智的教育智慧 | 第130-133页 |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 第133-141页 |
(一)立足顶层设计,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切入点 | 第133-135页 |
(二)把握路径选择,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重点 | 第135-138页 |
(三)结合对象特点,突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难点 | 第138-141页 |
结语 | 第141-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3页 |
后记 | 第153-155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