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1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开行方案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协调研究问题现状 | 第17-19页 |
1.3.3 研究现状小结 | 第19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构建及客流特性分析 | 第22-42页 |
2.1 基于换乘方向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构建 | 第22-27页 |
2.1.1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构建方法 | 第22-24页 |
2.1.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换乘节点拓扑构建 | 第24-26页 |
2.1.3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数据存储结构构建 | 第26-27页 |
2.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客流特征 | 第27-34页 |
2.2.1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客流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第27-30页 |
2.2.2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 第30-31页 |
2.2.3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换乘客流特征分析 | 第31-34页 |
2.3 基于路网结构特征及客流特征的节点重要度分析 | 第34-40页 |
2.3.1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物理网络的节点重要度评价 | 第34-36页 |
2.3.2 基于路网换乘客流量的节点重要度评价 | 第36-37页 |
2.3.3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换乘节点综合重要度 | 第37-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3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换乘协调过程分析 | 第42-64页 |
3.1 换乘过程的描述及时间要素的定义 | 第42-43页 |
3.2 乘客换乘走行时间的确定 | 第43-48页 |
3.2.1 换乘走行时间影响因素 | 第43-44页 |
3.2.2 同站台换乘走行时间分析 | 第44-45页 |
3.2.3 非同站台换乘走行时间的分析 | 第45-48页 |
3.3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衔接机理分析 | 第48-54页 |
3.3.1 列车换乘衔接过程的描述 | 第48-50页 |
3.3.2 列车换乘衔接关系的确定 | 第50-51页 |
3.3.3 基于到发时间集的换乘等待时间确定方法 | 第51-54页 |
3.4 基于谐波原理的乘客换乘等待时间确定方法 | 第54-59页 |
3.4.1 列车到站状态的模型描述 | 第54-56页 |
3.4.2 列车到站状态函数的傅里叶变换 | 第56-57页 |
3.4.3 基于谐波原理的换乘等待时间 | 第57-59页 |
3.5 换乘等待时间确定方法验证 | 第59-6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4 基于换乘协调的路网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 | 第64-88页 |
4.1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交路备选方案的确定 | 第64-68页 |
4.1.1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交路基本形式概述 | 第64-67页 |
4.1.2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交路列车交路生成原则 | 第67-68页 |
4.2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发车间隔备选集的生成 | 第68-70页 |
4.2.1 轨道交通列车发车间隔优化的必要性 | 第68-69页 |
4.2.2 轨道交通列车发车间隔备选集的确定方法 | 第69-70页 |
4.3 基于换乘协调的路网开行方案双层规划模型 | 第70-80页 |
4.3.1 初始开行方案生成模型 | 第71-73页 |
4.3.1.1 参数定义及条件假设 | 第71-72页 |
4.3.1.2 优化目标 | 第72页 |
4.3.1.3 约束条件 | 第72-73页 |
4.3.2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换乘协调模型 | 第73-78页 |
4.3.2.1 优化目标 | 第73-75页 |
4.3.2.2 约束条件 | 第75-78页 |
4.3.3 模型总结 | 第78-80页 |
4.4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优化模型求解 | 第80-87页 |
4.4.1 双层规划模型求解思路 | 第80-81页 |
4.4.2 粒子群算法的改进 | 第81-84页 |
4.4.3 变量映射关系 | 第84页 |
4.4.4 算法实现步骤 | 第84-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5 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开行方案优化设计 | 第88-106页 |
5.1 路网基础数据 | 第88-92页 |
5.2 备选集的确定 | 第92-94页 |
5.3 开行方案生成 | 第94-99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99-10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6.1 主要研究工作 | 第10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附录 | 第112-116页 |
作者简历 | 第116-12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