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画柳题”现象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第一章“何画柳题”的生成 | 第9-13页 |
| 第一节“柳字何画”之历史管窥 | 第10-11页 |
| 第二节“何画柳题”一词的现代生成 | 第11-13页 |
| 第二章“何画柳题”及其模式的形成原因 | 第13-28页 |
| 第一节 一致的政治立场 | 第14-18页 |
| 一 坚定的国民党左派 | 第14-16页 |
| 二 比较“何画柳题”与“何画于题” | 第16-18页 |
| 第二节 契合的女权思想 | 第18-20页 |
| 一 柳亚子的女权思想 | 第18-19页 |
| 二 何香凝的妇女解放运动 | 第19-20页 |
| 第三节 相似的性格情怀 | 第20-24页 |
| 一“文章有道交有神,唯我与君同性真” | 第20-21页 |
| 二 比较“何画柳题”与“何画经题”、“经陈合作” | 第21-24页 |
| 第四节 互补的艺术素养 | 第24-28页 |
| 一 画家何香凝 | 第24-26页 |
| 二 诗人柳亚子 | 第26-28页 |
| 第三章“何画柳题”及其模式的特点 | 第28-44页 |
| 第一节 一部国民党左派斗争史 | 第29-32页 |
| 第二节 合作内容与合作方式 | 第32-36页 |
| 一“何画”与“柳题” | 第32-34页 |
| 二 多种合作方式 | 第34-36页 |
| 第三节 特殊的艺术合作效果 | 第36-39页 |
| 一 整体的形式风格 | 第36-37页 |
| 二 内在的意蕴风格 | 第37-39页 |
| 第四节 互相增进的艺术合作与两家友谊 | 第39-44页 |
| 一 何柳之交与“何画柳题” | 第39-41页 |
| 二 柳亚子与廖家两代人 | 第41-44页 |
| 第四章“何画柳题”及其模式的研究价值 | 第44-54页 |
| 第一节 对何柳二人的研究价值 | 第45-46页 |
| 第二节 对20世纪政坛、文坛、画坛的研究价值 | 第46-50页 |
| 一“新南社”、“岁寒社”与何柳初交 | 第46-48页 |
| 二“寒之友社”、“救国书画展”与何柳深交 | 第48-49页 |
| 三“桂林文化城”、“民革”与四十年代的何柳之交 | 第49-50页 |
| 第三节 开创了新的艺术合作模式 | 第50-54页 |
| 一 对于诗画合作历史的丰富 | 第50-52页 |
| 二 从“何画柳题”论艺术的再创造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附录 | 第58-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