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通货紧缩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14-22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4-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2.1 研究内容安排 | 第17-20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3 创新与不足 | 第20-22页 |
1.3.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1.3.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2 通货紧缩的理论探源和文献述评 | 第22-42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2-32页 |
2.1.1 马克思的通货紧缩思想 | 第22-25页 |
2.1.2 供需失衡论 | 第25-28页 |
2.1.3 货币供给收缩论 | 第28-29页 |
2.1.4 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 第29-32页 |
2.2 文献述评 | 第32-42页 |
2.2.1 关于通货紧缩本质的争论 | 第32-35页 |
2.2.2 关于通货紧缩成因的研究综述 | 第35-42页 |
3 通货紧缩的甄别机制与初步诊断 | 第42-67页 |
3.1 通货紧缩的甄别机制 | 第42-52页 |
3.1.1 通货紧缩与通货紧缩风险 | 第42-43页 |
3.1.2 通货紧缩的判断标准 | 第43-45页 |
3.1.3 通货紧缩的衡量指标 | 第45-48页 |
3.1.4 通货紧缩的分类 | 第48-51页 |
3.1.5 通货紧缩的经济效应 | 第51-52页 |
3.2 把脉中国通货紧缩风险现状 | 第52-62页 |
3.2.1 物价水平呈下跌态势 | 第53-56页 |
3.2.2 宏观经济下行趋势明显 | 第56-61页 |
3.2.3 货币供应量高位增长 | 第61-62页 |
3.3 中国通货紧缩初步诊断 | 第62-67页 |
3.3.1 当前是否发生通货紧缩的争论 | 第62-64页 |
3.3.2 通货紧缩风险的初步判定 | 第64-67页 |
4 通货紧缩风险的成因及实证分析 | 第67-105页 |
4.1 通货紧缩风险的形成原因 | 第67-90页 |
4.1.1 通货紧缩风险的直接原因 | 第67-70页 |
4.1.2 通货紧缩风险的结构性因素 | 第70-80页 |
4.1.3 通货紧缩风险的资源环境因素 | 第80-82页 |
4.1.4 通货紧缩风险的货币因素 | 第82-89页 |
4.1.5 通货紧缩风险的外部冲击因素 | 第89-90页 |
4.2 通货紧缩风险成因的实证分析 | 第90-105页 |
4.2.1 模型设定 | 第90-93页 |
4.2.2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 第93-98页 |
4.2.3 实证检验 | 第98-102页 |
4.2.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02-105页 |
5 国内外通货紧缩治理政策与经验借鉴 | 第105-124页 |
5.1 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通货紧缩 | 第105-110页 |
5.1.1 大萧条的经过 | 第105-106页 |
5.1.2 通货紧缩治理政策及效果评价 | 第106-110页 |
5.2 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通货紧缩 | 第110-116页 |
5.2.1 日本通货紧缩的背景 | 第110-112页 |
5.2.2 通货紧缩治理政策及效果评价 | 第112-116页 |
5.3 中国20世纪90年代末的通货紧缩 | 第116-121页 |
5.3.1 通货紧缩的状况描述 | 第116页 |
5.3.2 通货紧缩的原因分析 | 第116-119页 |
5.3.3 通货紧缩治理政策及效果评价 | 第119-121页 |
5.4 通货紧缩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121-124页 |
5.4.1 警惕资产价格泡沫引发金融危机 | 第121-122页 |
5.4.2 总需求管理政策并非万能解药 | 第122-123页 |
5.4.3 注重供给端的调整和结构性改革 | 第123-124页 |
6 应对通货紧缩风险的政策建议 | 第124-139页 |
6.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第124-132页 |
6.1.1 化解产能过剩,促进产业优化重组 | 第125-126页 |
6.1.2 调整融资结构,促进直接融资发展 | 第126-127页 |
6.1.3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 第127-130页 |
6.1.4 发展绿色经济,从量变到质变 | 第130-132页 |
6.2 总需求管理政策 | 第132-136页 |
6.2.1 适度灵活的货币政策 | 第132-136页 |
6.2.2 积极的财政政策 | 第136页 |
6.3 其他配套改革措施 | 第136-139页 |
6.3.1 行政体制改革 | 第137页 |
6.3.2 要素价格改革 | 第137-138页 |
6.3.3 财税体制改革 | 第138页 |
6.3.4 金融体制改革 | 第138-13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39-14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39-140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40-14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42-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5页 |
后记 | 第155-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