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2-40页 |
1.1 中国氮肥施用及利用现状 | 第24-25页 |
1.1.1 中国氮肥施用 | 第24页 |
1.1.2 氮肥利用现状 | 第24-25页 |
1.2 稻田氮素迁移转化特征 | 第25-28页 |
1.2.1 氮素在稻田中的迁移转化 | 第25-27页 |
1.2.2 稻田系统中氮素循环的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3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 第28-32页 |
1.3.1 稻田的温室气体排放 | 第28-29页 |
1.3.2 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措施 | 第29-32页 |
1.4 水稻氮素营养诊断方法 | 第32-36页 |
1.4.1 传统水稻氮素营养诊断方法 | 第32-33页 |
1.4.2 现代水稻氮素营养诊断方法 | 第33-34页 |
1.4.3 SPAD与氮营养指数诊断法 | 第34-36页 |
1.5 研究背景、目的与内容 | 第36-40页 |
1.5.1 研究背景 | 第36-37页 |
1.5.2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1.5.3 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1.5.4 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第2章 水稻叶片氮营养状态及SPAD数值动态变化 | 第40-63页 |
2.1 引言 | 第40-4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2.2.1 大田实验设计 | 第41-42页 |
2.2.2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第42-4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3-62页 |
2.3.1 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叶片SPAD值动态变 | 第43-50页 |
2.3.2 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生长情况 | 第50-54页 |
2.3.3 水稻冠层叶片SPAD值与氮营养关系 | 第54-57页 |
2.3.4 水稻氮营养指数模型 | 第57-62页 |
2.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3章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研究 | 第63-84页 |
3.1 引言 | 第63-6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64-67页 |
3.2.1 实验地点及设计 | 第64-65页 |
3.2.2 温室气体的采集与全球变暖潜能值的计算 | 第65-6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7-83页 |
3.3.1 温度和田面水变化 | 第67-68页 |
3.3.2 土壤氮含量变化 | 第68-69页 |
3.3.3 温室气体排放速率 | 第69-73页 |
3.3.4 不同施氮水平下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 第73-77页 |
3.3.5 不同施氮水平下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 第77-78页 |
3.3.6 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因素 | 第78-81页 |
3.3.7 SPAD值与N_2O排放 | 第81-83页 |
3.4 小结 | 第83-84页 |
第4章 稻田不同施氮水平及最优施氮下肥料氮素去向 | 第84-94页 |
4.1 引言 | 第84-8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85-88页 |
4.2.1 同位素~(15)N示踪实验 | 第85页 |
4.2.2 同位素~(15)N样品收集与测定 | 第85-87页 |
4.2.3 同位素样品的测定 | 第87-88页 |
4.2.4 数据处理 | 第8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8-93页 |
4.3.1 作物对~(15)N肥料的吸收 | 第88-89页 |
4.3.2 ~(15)N肥料的氨挥发及N_2O排放 | 第89-91页 |
4.3.3 ~(15)N肥料在土壤的残留 | 第91-92页 |
4.3.4 ~(15)N肥料的去向及分配比 | 第92-93页 |
4.4 小结 | 第93-9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100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94-96页 |
5.1.1 用于水稻叶片氮素营养的SPAD值指标快速诊断 | 第94-95页 |
5.1.2 不同施氮水平田间产量尺度下的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 第95-96页 |
5.1.3 不同施氮水平下的肥料氮素去向及分配比 | 第96页 |
5.2 研究创新点 | 第96-97页 |
5.3 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第97-100页 |
5.3.1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97页 |
5.3.2 研究展望 | 第97-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5页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