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13-23页 |
| ·不作为惯性概念的提出 | 第13页 |
| ·不作为惯性效应的影响因素 | 第13-16页 |
| ·吸引力差异 | 第14页 |
| ·获利和损失框架 | 第14页 |
| ·时空距离 | 第14-15页 |
| ·选项数目 | 第15页 |
| ·机会的来源 | 第15页 |
| ·配对程度 | 第15页 |
| ·社会比较 | 第15-16页 |
| ·个体特质 | 第16页 |
| ·引起不作为惯性的原因解释 | 第16-20页 |
| ·认知理论解释 | 第16-18页 |
| ·后悔理论解释 | 第18-20页 |
| ·不作为惯性效应的最新研究成果 | 第20-21页 |
| ·后悔的概念的提出 | 第21-23页 |
| ·后悔概述 | 第22页 |
| ·后悔的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 2 研究的总体构想 | 第23-26页 |
|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3页 |
|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 ·理论意义 | 第23-24页 |
| ·实践意义 | 第24页 |
|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 ·研究基本假设 | 第24-26页 |
| ·假设1 | 第24页 |
| ·假设2 | 第24-25页 |
| ·假设3 | 第25页 |
| ·假设4 | 第25-26页 |
| 3 实验一 不作为惯性效应的验证 | 第26-3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26页 |
| ·方法 | 第26-28页 |
| ·被试 | 第26页 |
|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 ·实验设计 | 第27页 |
| ·实验程序 | 第27-28页 |
|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8-29页 |
| ·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29-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4 实验二责任感大小与不作为惯性效应的关系研究 | 第32-3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32页 |
| ·方法 | 第32-33页 |
| ·被试 | 第32页 |
|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 ·试验程序 | 第33页 |
|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 ·不同责任组的作为可能性分析 | 第33-36页 |
| ·不同责任组的体验后悔、预期作为后悔、预期不作为后悔与作为可能性的方差分析结果 | 第36-37页 |
| ·线性回归 | 第37-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5 实验三机会选项对不作为惯性效应的影响 | 第39-43页 |
| ·问题提出 | 第39页 |
| ·方法 | 第39-41页 |
| ·被试 | 第39页 |
|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 ·实验程序 | 第40-41页 |
| ·数据处理 | 第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2页 |
| ·吸引力差异与选项是否相同对作为可能性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 第41页 |
| ·线性回归结果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页 |
| ·讨论 | 第42-43页 |
| 6 实验四时间间隔大小是否相同对不作为惯性效应的影响 | 第43-49页 |
| ·问题提出 | 第43页 |
| ·方法 | 第43-45页 |
| ·被试 | 第43-44页 |
|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 ·实验程序 | 第44页 |
| ·数据处理 | 第44-4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 ·时间间隔大小对不作为惯性影响的数据分析 | 第45-46页 |
| ·吸引力差异和时间间隔对作为可能性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 第46-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讨论 | 第48-49页 |
| 7 综合讨论 | 第49-53页 |
| ·总结 | 第49页 |
|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49-50页 |
| ·研究展望 | 第50-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 附录A 实验结果表格 | 第58-65页 |
| 附录B | 第65-67页 |
| 附录C | 第67-69页 |
| 附录D | 第69-71页 |
| 附录E | 第71-73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 后记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