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引言 | 第13-16页 |
一、采矿权存在的问题 | 第16-24页 |
(一) 采矿权法律属性的界定问题 | 第16-18页 |
1. 采矿权的法定属性存在缺陷 | 第16页 |
2. 学界对于采矿权法律属性的争议 | 第16-17页 |
3. 对采矿权法律属性争议的评析 | 第17-18页 |
(二) 采矿权的市场化问题 | 第18-20页 |
1. 采矿权出让市场化的改革历程 | 第18-19页 |
2. 采矿权二级市场的法律正当性存疑 | 第19-20页 |
3. 采矿权的公权属性阻碍矿产资源的市场配置和自由流转 | 第20页 |
(三) 矿产资源国家所有者收益缺失问题 | 第20-22页 |
1. 国家的民事主体身份不应被忽视 | 第20-21页 |
2. 国家出让采矿权即丧失矿产资源所有权 | 第21-22页 |
3. 国家藉由采矿权获得经济收益不等于获得民事收益 | 第22页 |
(四) 其他社会问题 | 第22-24页 |
1. 采矿权人对于矿产资源的破坏性开采问题 | 第22-23页 |
2. 国家零对价出让矿产资源使私营矿主获取暴利 | 第23页 |
3. 行政权力配置矿产资源造成权力寻租的问题 | 第23-24页 |
二、采矿权存在问题的法理分析 | 第24-34页 |
(一) 采矿权本身兼具双重权利属性 | 第24-26页 |
1. 采矿权法律属性争议的根源 | 第24-25页 |
2. 采矿权内部权利属性冲突使其不能完全市场化 | 第25-26页 |
3. 采矿权双重属性探源 | 第26页 |
(二) 机械适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 第26-28页 |
1. 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运行轨迹 | 第26-27页 |
2. 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忽视了矿产资源的耗竭性 | 第27页 |
3. 机械适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造成国家丧失矿产资源所有权 | 第27-28页 |
(三) 混淆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民事收益和行政性收益 | 第28-30页 |
1. 民事收益和行政性收益的区别 | 第28-29页 |
2. 采矿权税费不具有民事收益的属性 | 第29-30页 |
3. 混淆两种收益造成国家已经获得民事收益的假象 | 第30页 |
(四) 立法缺陷 | 第30-34页 |
1. 矿产资源法对采矿权主体的认定滞后于客观现实 | 第30-32页 |
2. 不同位阶法律规范的矛盾冲突 | 第32-33页 |
3. 部门主导立法阻碍采矿权市场化改革 | 第33-34页 |
三、矿产权、采矿权并存制度的构想 | 第34-47页 |
(一) 建立矿产权、采矿权并存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34-38页 |
1. 建立矿产权、采矿权并存制度的政策基础 | 第34-35页 |
2. 建立矿产权、采矿权并存制度的法律基础 | 第35-37页 |
3. 建立矿产权、采矿权并存制度的经济学基础 | 第37-38页 |
(二) 矿产权和采矿权的相互关系 | 第38-40页 |
1. 矿产权和采矿权的区别 | 第38-39页 |
2. 矿产资源价款和采矿权税费的区别 | 第39页 |
3. 矿产权和采矿权的配合 | 第39-40页 |
(三) 对矿产权的制度设计 | 第40-45页 |
1. 矿产权的主体 | 第40-41页 |
2. 矿产权的客体 | 第41页 |
3. 矿产权的内容 | 第41-42页 |
4. 矿产权的出让 | 第42-44页 |
5. 矿产权的流转 | 第44-45页 |
(四) 对新采矿权的制度设计 | 第45-47页 |
1. 采矿权的授予 | 第45-46页 |
2. 采矿权禁止流转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4-55页 |
承诺书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