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不同类型森林区域大气颗粒物化学组成的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立题依据 | 第11-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进展 | 第12-22页 |
·大气颗粒物化学组成与来源分析 | 第12-14页 |
·大气颗粒物酸度 | 第14-17页 |
·大气颗粒物中的OC和EC | 第17-21页 |
·气态污染物对大气颗粒物的影响 | 第21-22页 |
·研究方案 | 第22-25页 |
·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4页 |
·采样地点 | 第25-27页 |
·样品采集 | 第27-28页 |
·颗粒物 | 第27页 |
·气体的采集 | 第27-28页 |
·气象条件 | 第28页 |
·样品分析 | 第28-32页 |
·颗粒物质量浓度 | 第28-29页 |
·颗粒物样品预处理 | 第29页 |
·颗粒物水溶性离子组成 | 第29-30页 |
·颗粒物酸度 | 第30-31页 |
·颗粒物中OC和EC的测定 | 第31页 |
·气态污染物的测定 | 第31-32页 |
·质量保证 | 第32-33页 |
·仪器流量校准 | 第32页 |
·洗涤 | 第32页 |
·空白和平行实验 | 第32-33页 |
·离子色谱精密度和检出限 | 第33页 |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 第33-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72页 |
·气象条件和大气污染气体含量基本概况 | 第35-36页 |
·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布与组成特征 | 第36-52页 |
·颗粒物质量浓度 | 第36-38页 |
·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 | 第38-46页 |
·颗粒物中OC与EC | 第46-48页 |
·颗粒物及其各组分间相关性分析与昼夜变化规律 | 第48-52页 |
·颗粒物酸度 | 第52-64页 |
·颗粒物中强酸性酸 | 第52-56页 |
·颗粒物中原位酸及其pH值 | 第56-61页 |
·原位酸pH线性回归方程 | 第61-63页 |
·颗粒物中两种酸的比较 | 第63-64页 |
·颗粒物来源分析与质量闭合 | 第64-72页 |
·颗粒物来源差异性分析 | 第64页 |
·颗粒物来源分析 | 第64-69页 |
·质量闭合 | 第69-72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参与科研以及获奖情况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