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植硅体性质、化学稳定性及其碳汇潜力 | 第11-14页 |
·农业生态系统的植硅体碳汇潜力研究 | 第14-15页 |
·存在问题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水稻硅素吸收及各器官分配对硅施肥的响应 | 第17-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7-18页 |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试验设计 | 第17页 |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数据处理 | 第1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8-20页 |
·不同硅施加下水稻各器官硅素含量分布 | 第18-19页 |
·不同硅施加下水稻硅素的吸收通量及各器官分配 | 第19-20页 |
·讨论 | 第20-23页 |
·玄武岩粉风化对植物硅营养的贡献 | 第20-22页 |
·对水稻硅供给和植硅体碳汇调控的启示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3 岩粉施加对水稻生态系统植硅体碳的增汇作用研究 | 第24-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盆栽试验 | 第24页 |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24页 |
·数据处理 | 第24-25页 |
·结果 | 第25页 |
·讨论 | 第25-31页 |
·岩粉施加对水稻植硅体碳汇能力的影响 | 第25-30页 |
·水稻与其它农作的植硅体碳汇潜力:以中国与世界为范畴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4 硅磷肥料互施对水稻生态系统植硅体碳汇的影响研究 | 第33-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试验设计与管理 | 第33-34页 |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34页 |
·估算公式和统计方法 | 第34页 |
·结果 | 第34-39页 |
·硅磷互作对水稻生物量及植硅体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硅磷互作对植硅体碳及植硅体占干物质量的影响 | 第35-39页 |
·讨论 | 第39-42页 |
·硅磷互作对水稻植硅体碳汇的影响 | 第39-41页 |
·对提高农业植硅体碳汇的启示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4-46页 |
·研究结论 | 第44-45页 |
·研究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个人简介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