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选题依据 | 第13-15页 |
·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提出高要求 | 第13页 |
·大力推进国民体质监测社会化的需要 | 第13页 |
·提升全民健身的科技含量 | 第13-14页 |
·健康及健身效果的个性化评价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国民体质监测体系 | 第15页 |
·为运动风险理论提供科学依据 | 第15-16页 |
·普通人群中血管机能评定研究理论相对匮乏 | 第16-1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7-32页 |
·体质与心血管机能研究 | 第17-18页 |
·评价血管机能指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脉压 | 第18-20页 |
·脉搏波传播速度 | 第20-21页 |
·臂踝指数 | 第21-22页 |
·中心动脉压反射波增益指数(Augumentation Index,AI) | 第22-23页 |
·影响心血管机能或患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因素分析 | 第23-25页 |
·腰围、身体质量指数、腰臀比 | 第23页 |
·体力活动 | 第23-24页 |
·血糖、血脂 | 第24-25页 |
·运动与心血管的研究进展 | 第25-32页 |
·一次性运动对心血管机能的影响 | 第25-26页 |
·长期有氧运动对心血管机能的影响 | 第26-28页 |
·运动与心血管意外的关系 | 第28-32页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2-37页 |
·研究思路 | 第32-33页 |
·研究方法 | 第33-37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33页 |
·实证研究 | 第33-36页 |
·数据处理 | 第36-37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7-103页 |
·安静状态下各年龄段人群心血管机能状况 | 第37-38页 |
·男性 | 第37页 |
·女性 | 第37-38页 |
·递增负荷状态下各年龄段人群血管机能指标的变化特征 | 第38-67页 |
·心率的变化 | 第38-40页 |
·收缩压的变化 | 第40-43页 |
·舒张压的变化 | 第43-45页 |
·脉压的变化 | 第45-47页 |
·脉搏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 第47-50页 |
·臂踝指数的变化 | 第50-52页 |
·中心动脉增益指数的变化 | 第52-54页 |
·不同BMI人群血管机能指标变化 | 第54-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运动终止时各年龄段人群血管机能指标变化 | 第67-78页 |
·运动终止时间与负荷特征 | 第67-68页 |
·运动终止的原因及人群分布 | 第68-69页 |
·收缩压变化及其分布 | 第69页 |
·舒张压的变化及其分布 | 第69-70页 |
·脉压的变化及其分布 | 第70-71页 |
·心率变化及其分布 | 第71-72页 |
·脉搏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 第72-73页 |
·臂踝指数的变化 | 第73页 |
·中心动脉增益指数的变化 | 第73-74页 |
·不同身体质量指数对终止时心率等指标的影响 | 第74-76页 |
·运动习惯对运动血压、心率的影响 | 第76-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恢复期不同年龄段人群心率、血压的变化特征 | 第78-87页 |
·心率变化特点 | 第78-80页 |
·收缩压的变化 | 第80-82页 |
·舒张压的变化 | 第82-84页 |
·脉压的变化 | 第84-86页 |
·小结 | 第86-87页 |
·血管机能指标的敏感性筛查 | 第87-103页 |
·形态学指标与运动终止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87-89页 |
·体质得分与运动终止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89-91页 |
·体成分与运动终止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91-92页 |
·血管机能生理指标与运动终止心率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92-95页 |
·血管生化指标与运动终止心率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95-98页 |
·安静时血管机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98-99页 |
·血管机能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99-102页 |
·小结 | 第102-103页 |
5 讨论 | 第103-114页 |
·不同人群心血管机能指标差异的特征分析 | 第103-107页 |
·不同年龄段人群心血管机能指标差异的特征 | 第103-106页 |
·不同BMI人群心血管机能指标差异的特征 | 第106-107页 |
·血管机能指标在运动测试风险中的应用 | 第107-111页 |
·对心血管运动风险评价指标的思考 | 第111-112页 |
·baPWV在健身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 第112-114页 |
6 结论 | 第114-115页 |
7 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建议 | 第115-116页 |
·本文的研究局限 | 第115页 |
·后续研究的建议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4页 |
附件 | 第124-136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