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表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伪狂犬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1 犬伪狂犬病 | 第10-13页 |
·流行病学 | 第10页 |
·犬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 | 第10-11页 |
·犬伪狂犬病的病理学 | 第11页 |
·犬伪狂犬病的诊断 | 第11-13页 |
·一般检查 | 第11页 |
·血液学检查 | 第11-12页 |
·病毒的分离鉴定 | 第12页 |
·动物接种试验 | 第12页 |
·PCR、荧光定量PCR和LAMP | 第12页 |
·血清学试验 | 第12-13页 |
2 伪狂犬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13-15页 |
·病原 | 第13-14页 |
·病毒分类地位 | 第13页 |
·病毒粒子结构 | 第13页 |
·病毒理化特性 | 第13-14页 |
·PRV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4-15页 |
·PRV基因组 | 第14页 |
·PRV糖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 第14-15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病例报告 | 第16-21页 |
1 病例一 | 第16-17页 |
2 病例二 | 第17-20页 |
3 病例总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犬源伪狂犬病毒江西株的分离与鉴定 | 第21-3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待检病料 | 第21页 |
·细胞株 | 第21页 |
·主要生化试剂 | 第21-22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页 |
·常用试剂的配制 | 第22-23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3页 |
·犬脑组织DNA的提取 | 第23页 |
·PCR鉴定 | 第23页 |
·病毒分离 | 第23-24页 |
·动物接种试验 | 第24页 |
·细胞培养 | 第24页 |
·细胞复苏 | 第24页 |
·细胞冻存 | 第24页 |
·病毒感染细胞 | 第24页 |
·PRV TCID_(50)的测定 | 第24页 |
·病毒的鉴定 | 第24-25页 |
·细胞CPE | 第24-25页 |
·培养细胞的PCR鉴定 | 第25页 |
·感染细胞超薄切片的制作 | 第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病毒PCR鉴定结果 | 第25-26页 |
·动物接种试验 | 第26-27页 |
·病毒的分离及鉴定 | 第27-29页 |
·细胞CPE | 第27页 |
·培养细胞的PCR鉴定 | 第27-28页 |
·感染细胞的电镜观察 | 第28-29页 |
·病毒TCID_(50)的测定 | 第29页 |
3 讨论 | 第29-31页 |
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犬源伪狂犬病毒江西株g D、g E基因的克隆与测序分析 | 第32-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主要生化试剂 | 第32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2页 |
·常用试剂的配制 | 第32-33页 |
·引物设计 | 第33页 |
·PRV DNA模板的制备 | 第33页 |
·毒力基因的PCR扩增 | 第33页 |
·目的片段的克隆 | 第33-34页 |
·PCR产物的回收 | 第33-34页 |
·目的片段与克隆载体的连接 | 第34页 |
·连接产物转化 | 第34-35页 |
·重组质粒的转化 | 第34页 |
·阳性菌落的筛选、鉴定 | 第34页 |
·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34-35页 |
·目的片段测序和序列分析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6页 |
·PRV江西株g D基因的PCR扩增 | 第35页 |
·PRV江西株g E基因的PCR扩增 | 第35页 |
·PRV江西株g D基因分析 | 第35-40页 |
·PRV江西株g D基因核苷酸及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35-39页 |
·PRVg D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第39-40页 |
·PRV江西株g E基因分析 | 第40-46页 |
·PRV江西株g E基因核苷酸及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40-44页 |
·PRVg E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第44-46页 |
3 讨论 | 第46-48页 |
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犬源伪狂犬病毒的血清学调查 | 第49-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血清样品 | 第49页 |
·主要生化试剂 | 第49-50页 |
·主要仪器 | 第50页 |
·ELISA检测 | 第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页 |
3 讨论 | 第50-52页 |
4 小结 | 第52-53页 |
全文总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