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7页 |
·二氧化碳对全球影响 | 第9-10页 |
·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产生 | 第9-10页 |
·二氧化碳成为理想新碳源 | 第10页 |
·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 | 第10-15页 |
·二氧化碳的物理利用 | 第10-12页 |
·二氧化碳的生物利用 | 第12-13页 |
·二氧化碳的化学利用 | 第13-15页 |
·二氧化碳与环氧烷的环加成反应 | 第15-17页 |
·二氧化碳与环氧烷的耦合反应 | 第15-16页 |
·二氧化碳与环氧烷的开环共聚 | 第16-17页 |
·合成环状碳酸酯的催化体系 | 第17-23页 |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催化剂 | 第17-18页 |
·离子液体催化剂 | 第18-19页 |
·金属卟啉催化剂 | 第19-20页 |
·金属希夫碱催化剂 | 第20-21页 |
·负载型催化剂 | 第21-23页 |
·铁催化剂的利用 | 第23-25页 |
·金属铁的性质 | 第23页 |
·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烷的环加成 | 第23-25页 |
·环状碳酸酯前瞻 | 第25-26页 |
·选题依据和论文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选题依据 | 第26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双功能salenFe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CO_2和环氧化合物的环加成反应研究 | 第27-43页 |
·引言 | 第27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27-28页 |
·试剂与纯化 | 第27-28页 |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催化剂的合成和表征 | 第28-34页 |
·5-氯甲基水杨醛合成 | 第28页 |
·季磷盐水杨醛和季铵盐水杨醛的合成 | 第28-29页 |
·配体合成 | 第29-32页 |
·铁配合物的合成 | 第32-34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41页 |
·不同催化剂催化活性比较 | 第35-36页 |
·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CO_2压力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7页 |
·配比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时间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8页 |
·催化其它环氧烷研究 | 第38-39页 |
·反应机理 | 第39-40页 |
·催化剂2a的重复利用性 | 第40页 |
·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咪唑功能化salenFe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CO_2和环氧化合物的环加成反应研究 | 第43-59页 |
·引言 | 第43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43-44页 |
·试剂与纯化 | 第43页 |
·实验仪器 | 第43-44页 |
·催化剂的合成和表征 | 第44-48页 |
·5-氯甲基水杨醛合成 | 第44页 |
·咪唑功能化水杨醛的合成 | 第44-45页 |
·配体合成 | 第45-47页 |
·铁配合物合成 | 第47-48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57页 |
·不同催化剂催化活性比较 | 第49-50页 |
·CO_2压力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催化剂用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时间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3页 |
·催化其他环氧烷研究 | 第53-55页 |
·常压下催化异丙基缩水甘油醚 | 第55页 |
·反应机理 | 第55-56页 |
·催化剂 2m的重复利用性 | 第56页 |
·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总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3-74页 |
附录B 本论文中合成物质的核磁谱图 | 第74-83页 |
附录C 本论文中合成物质的质谱图 | 第83-85页 |
附录D 产物的核磁谱图和气-质联用色谱图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