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概括 | 第10-11页 |
·国外研究概括 | 第11页 |
·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2页 |
·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法学教育概述 | 第14-17页 |
·法学教育的含义 | 第14页 |
·法学教育体系 | 第14-15页 |
·法学教育的价值意义 | 第15-17页 |
第三章 中国、德国和澳大利亚法学研究生教育现状 | 第17-38页 |
·中国的法学研究生教育现状 | 第17-23页 |
·相互区分的培养目标 | 第17-18页 |
·“严进宽出”的录取与毕业规则 | 第18-19页 |
·比较丰富的法学研究生层次 | 第19-20页 |
·以必修课程为主的课程设置 | 第20-21页 |
·正在改变的授课方式 | 第21页 |
·初期探索中的质量控制 | 第21-22页 |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分离 | 第22-23页 |
·研究生就业困难 | 第23页 |
·德国法学研究生教育现状 | 第23-31页 |
·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 第24页 |
·重新定位的培养目标 | 第24-25页 |
·“宽进严出”的录取和毕业规则 | 第25-26页 |
·全新的学位设置 | 第26-27页 |
·日益完善的课程设置 | 第27-28页 |
·丰富的教学方法 | 第28-29页 |
·非常注重科研 | 第29-30页 |
·严格的质量控制 | 第30-31页 |
·逐渐与国际趋同 | 第31页 |
·澳大利亚的法学研究生教育现状 | 第31-38页 |
·极大的办学自主权 | 第32页 |
·丰富的办学层次 | 第32-34页 |
·弹性的学制 | 第34-35页 |
·充分的选课自由 | 第35页 |
·灵活的教学方式 | 第35页 |
·规范的宽进严出 | 第35-36页 |
·严格的质量保证 | 第36-37页 |
·深度的国际化 | 第37-38页 |
第四章 中国在法学研究生教育方面与德国、澳大利亚存在的不同与差距 | 第38-44页 |
·录取规则 | 第38-39页 |
·培养目标 | 第39-40页 |
·课程设置 | 第40-42页 |
·教学方式 | 第42页 |
·教育质量控制 | 第42-43页 |
·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 | 第43-44页 |
第五章 中国与德国和澳大利亚在法学研究生教育方面存在差距的原因 | 第44-51页 |
·法治理念的缺失 | 第44-45页 |
·教育投资的不足 | 第45页 |
·“重理轻文”的观念 | 第45-46页 |
·国际化水平较低 | 第46-48页 |
·法学研究生数量大幅度提升 | 第48页 |
·司法考试的冲击 | 第48-51页 |
第六章 德国、澳大利亚法学研究生教育给中国的启示 | 第51-60页 |
·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 第51-52页 |
·增强法学研究生教育的灵活性 | 第52-54页 |
·提高学术科研能力 | 第54-55页 |
·加强法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 第55-56页 |
·加强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 | 第56-57页 |
·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良性互动 | 第57-58页 |
·发展民办法学研究生项目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