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DDRT-PCR技术研究AM真菌侵染紫穗槐过程中相关基因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8页 |
| ·丛枝菌根概述 | 第10-14页 |
| ·丛枝菌根 | 第10页 |
| ·丛枝菌根真菌 | 第10-11页 |
| ·丛枝菌根生理作用 | 第11-14页 |
| ·丛枝菌根之间共生信号识别 | 第14-22页 |
| ·共生体建立过程 | 第14-19页 |
| ·共生体信号识别物质及基因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 ·紫穗槐概述 | 第22-23页 |
| ·mRNA 差异显示技术概述 | 第23-26页 |
| ·差异显示技术原理 | 第24-25页 |
| ·差异显示技术优缺点 | 第25-26页 |
|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6-28页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8-47页 |
| ·实验材料 | 第28-32页 |
| ·供试材料 | 第28页 |
| ·试剂 | 第28-30页 |
| ·主要仪器 | 第30-31页 |
| ·主要试剂配置方法 | 第31-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47页 |
| ·盆栽实验 | 第32-33页 |
| ·侵染率测定 | 第33页 |
| ·不同侵染率下根部总RNA 提取方法优化 | 第33-36页 |
| ·mRNA 差异显示PCR 技术获得相关基因片段 | 第36-41页 |
| ·差异条带的反Northern 杂交验证 | 第41-43页 |
| ·差异PCR 产物的克隆、测序 | 第43-46页 |
| ·EST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6-47页 |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7-102页 |
| ·侵染率测定 | 第47-48页 |
| ·提取RNA 结果 | 第48-51页 |
| ·RNA 纯度测定(OD 值) | 第48-49页 |
| ·RNA 完整性 | 第49-51页 |
| ·mRNA 差异显示PCR 技术获得相关基因片段 | 第51-56页 |
| ·RNA 纯化及反转录结果 | 第51-52页 |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 | 第52-55页 |
| ·差异片段二次扩增结果 | 第55页 |
| ·反Northern 杂交结果 | 第55-56页 |
| ·克隆及测序 | 第56-60页 |
| ·PCR 扩增鉴定 | 第56-57页 |
| ·重组子酶切结果 | 第57页 |
| ·测序结果 | 第57-60页 |
| ·差异片段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0-102页 |
| ·差异片段T1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0-63页 |
| ·差异片段T 2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3-66页 |
| ·差异片段T3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6-70页 |
| ·差异片段T4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0-74页 |
| ·差异片段T5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4-77页 |
| ·差异片段T6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7-78页 |
| ·差异片段T7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8-81页 |
| ·差异片段T8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1-85页 |
| ·差异片段T9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5-89页 |
| ·差异片段T10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9-93页 |
| ·差异片段T11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93-97页 |
| ·差异片段T12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97-102页 |
| 第4章 讨论 | 第102-111页 |
| ·三种方法提取根部总RNA | 第102-103页 |
| ·mRNA 差异显示 | 第103-105页 |
| ·获得差异条带 | 第103-104页 |
| ·反Northern 杂交 | 第104-105页 |
| ·差异条带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05-111页 |
| 结论 | 第111-1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2-123页 |
| 致谢 | 第123-12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