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 | 第11-13页 |
|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研究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主要软件平台与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论文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与数据源概况 | 第18-22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8-20页 |
| ·地理位置 | 第18-19页 |
|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概况 | 第19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9-20页 |
| ·数据源概况 | 第20-22页 |
| ·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 | 第20页 |
| ·地形数据 | 第20-21页 |
| ·气象数据 | 第21页 |
| ·社会经济数据 | 第21页 |
| ·其他辅助数据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 第22-32页 |
| ·遥感影像预处理 | 第22页 |
| ·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的获取 | 第22-26页 |
| ·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体系的构建 | 第22页 |
|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获取 | 第22-26页 |
|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模型 | 第26-27页 |
| ·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变化分析 | 第27-32页 |
| ·土地利用/覆被数量变化分析 | 第27-29页 |
|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移方向分析 | 第29-32页 |
| 第四章 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分析 | 第32-57页 |
|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概念模型的构建 | 第32-33页 |
| ·生态环境脆弱性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3-48页 |
| ·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标的选择 | 第33-34页 |
| ·评价指标的提取 | 第34-43页 |
| ·指标数据标准化 | 第43-44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4-46页 |
|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6-48页 |
| ·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变化分析 | 第48-57页 |
| ·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现状分析 | 第48-51页 |
| ·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演变分析 | 第51-57页 |
| 第五章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环境脆弱性影响分析 | 第57-66页 |
| ·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 第57-63页 |
| ·林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 第57-58页 |
| ·耕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 第58-60页 |
| ·建设用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 第60-62页 |
| ·未利用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 第62-63页 |
|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 | 第63-6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9页 |
| ·主要结论 | 第66-68页 |
|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 第66页 |
| ·生态环境脆弱性演变 | 第66-67页 |
| ·土地利用/覆被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 | 第67-68页 |
| ·讨论与展望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