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 第1-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1-25页 |
1. 古代医家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1页 |
2. 现代医家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1-15页 |
·从血论治 | 第11-12页 |
·从脏腑论治 | 第12-13页 |
·其他学说 | 第13-14页 |
·从脾论治银屑病的重要性 | 第14-15页 |
3. 西医对银屑病发病的认识 | 第15-19页 |
·Th17细胞与银屑病的关系 | 第16页 |
·Treg与银屑病的关系 | 第16-17页 |
·Treg/Th17失衡与银屑病的关系 | 第17页 |
·肠道免疫与银屑病 | 第17-19页 |
4. 动物模型的研究 | 第19-25页 |
·脾虚小鼠模型的研究 | 第19-20页 |
·银屑病小鼠模型的研究 | 第20-22页 |
·病症结合动物模型 | 第22-25页 |
第二部分 寻常型银屑病脾气虚证患者临床特点及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 | 第25-39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25-30页 |
·临床资料 | 第25-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30页 |
2 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 | 第30页 |
3. 结果分析 | 第30-39页 |
·一般资料分析 | 第30-31页 |
·寻常型银屑病脾气虚证患者PASI评分及从血辩证情况 | 第31-32页 |
·肠道菌群多样性检测结果 | 第32-39页 |
第三部分 银屑病脾虚模型小鼠肠道免疫因子和免疫细胞的 | 第39-51页 |
1. 实验对象 | 第39-40页 |
·实验动物 | 第39页 |
·实验药物 | 第39页 |
·主要试剂 | 第39-4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0页 |
2. 内容与方法 | 第40-43页 |
·动物分组 | 第40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结果评价方法 | 第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3. 统计处理 | 第43页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51页 |
·造模前后各组小鼠体重的比较 | 第43-44页 |
·小鼠一般症状的观察 | 第44-45页 |
·脾脏指数及病理切片观察 | 第45-46页 |
·银屑病模型小鼠背部皮肤形态学变化 | 第46-47页 |
·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动物模型皮损的组织学变化 | 第47-48页 |
·小鼠肠道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 第48-49页 |
·肠系膜淋巴结th17和treg细胞表达百分比 | 第49-51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51-59页 |
1 寻常型银屑病与脾气虚证的关系 | 第51-52页 |
2 寻常型银屑病、脾气虚证和肠道菌群的关系 | 第52-56页 |
·肠道菌群研究的概述 | 第52-53页 |
·寻常型银屑病、脾气虚证与肠道菌群关系的探讨 | 第53-56页 |
3 银屑病脾虚模型小鼠肠道免疫的探讨 | 第56-59页 |
·脾虚对模型小鼠银屑病样皮疹的影响 | 第56-57页 |
·脾虚对银屑病模型小鼠免疫指标的影响 | 第57-59页 |
第五部分 结语 | 第59-61页 |
1. 结论 | 第59页 |
2. 创新点 | 第59页 |
3. 不足及展望 | 第59-61页 |
第六部分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第七部分 附录 | 第67-68页 |
英语缩略词 | 第67-68页 |
在校期间论文情况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