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s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路线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上海市及发达国家及地区分类现状及存在问题概述 | 第16-31页 |
|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概述 | 第16-22页 |
|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方法 | 第16页 |
| ·上海市居民区生活垃圾分类情况现状 | 第16-17页 |
| ·上海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现况 | 第17-19页 |
| ·上海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 第19-22页 |
|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法律保障体系 | 第22页 |
| ·发达国家及地区生活垃圾分类现状 | 第22-28页 |
| ·日本生活垃圾管理现状 | 第22-24页 |
| ·德国生活垃圾管理现状 | 第24-25页 |
| ·美国生活垃圾管理现状 | 第25-26页 |
| ·台湾生活垃圾管理现状 | 第26-28页 |
| ·小结 | 第28页 |
|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 ·垃圾分类环节 | 第28-29页 |
| ·转运环节 | 第29页 |
| ·末端处理处置环节 | 第29-30页 |
| ·评价监管体系有待完善 | 第30页 |
| ·垃圾分类管理立法滞后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上海市生活垃圾产量预测及减量规划 | 第31-44页 |
| ·生活垃圾产量影响因素 | 第31-33页 |
| ·预测模型的选择 | 第33-34页 |
| ·基于物流平衡模型的短期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预测 | 第34-37页 |
| ·参数确定 | 第35-37页 |
| ·预测结果 | 第37页 |
|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GM(1,1)模型的城市生活垃圾产量中长期预测 | 第37-41页 |
| ·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 | 第38-39页 |
| ·灰色GM(1,1)模型 | 第39-40页 |
|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GM(1,1)模型的预测结果 | 第40-41页 |
| ·上海市生活垃圾减量规划 | 第41-44页 |
| ·源头减量和分类环节规划 | 第41-42页 |
| ·生活垃圾处理环节规划 | 第42页 |
| ·已有生活垃圾处置设施规划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可行性研究 | 第44-61页 |
| ·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 ·实验过程及材料 | 第45-46页 |
| ·测试结果分析 | 第46-51页 |
| ·减量化效果 | 第46-47页 |
| ·能耗 | 第47-48页 |
| ·污染物排放 | 第48-51页 |
| ·处理系统的运行成本 | 第51-52页 |
| ·与就地生化处理机运行结果的比较 | 第52-55页 |
| ·生活垃圾就地减量预处理技术经济分析 | 第55-58页 |
| ·收运模式的定义 | 第56页 |
| ·测算方法 | 第56-58页 |
| ·不同情景下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58-60页 |
| ·现状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58-59页 |
| ·远期经济效益分析 | 第59-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保障机制 | 第61-67页 |
| ·源头减量和分类环节实施保障机制 | 第61-63页 |
| ·源头避免和减少垃圾产生机制 | 第61-62页 |
| ·废品回收规范布点、备案 | 第62页 |
| ·分类指导员制度 | 第62-63页 |
| ·垃圾收费制度 | 第63页 |
| ·收运环节实施保障机制 | 第63-64页 |
| ·分类运输 | 第63页 |
| ·收集运输特许经营 | 第63-64页 |
| ·运输车辆准运 | 第64页 |
| ·处理环节实施保障机制 | 第64-65页 |
| ·生态补偿机制 | 第64页 |
| ·技术评估机制 | 第64-65页 |
| ·填埋场封场后长期监测 | 第65页 |
| ·监督与管理制度 | 第65-67页 |
| ·政府绩效考核制度 | 第65页 |
| ·数据统计与发布 | 第65-66页 |
| ·举报人奖励 | 第66页 |
| ·服务企业信用评价 | 第66页 |
| ·社会监督员制度 | 第66-67页 |
| 第七章 总结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附录 | 第71-72页 |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71页 |
| 硕士期间参与课题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