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洞庭湖畔古塔的视觉保护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0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理论现状研究 | 第10-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4-17页 |
·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研究对象的范围界定 | 第15-17页 |
·主要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7-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论文框架 | 第19-20页 |
第2章 岳阳洞庭湖畔古塔的特征与作用 | 第20-42页 |
·背景 | 第20-28页 |
·中国古塔的起源与发展 | 第20页 |
·岳阳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 | 第20-23页 |
·洞庭湖水文化 | 第23-28页 |
·岳阳洞庭湖畔古塔的历史性质 | 第28-31页 |
·佛塔 | 第28页 |
·风水塔 | 第28-31页 |
·岳阳洞庭湖畔古塔的特征分析 | 第31-39页 |
·古塔的地域分布特征 | 第31-32页 |
·古塔的空间环境特征 | 第32-37页 |
·古塔的建筑形态特征 | 第37-39页 |
·古塔在现代城乡中的作用 | 第39-41页 |
·景观层面 | 第39-40页 |
·空间层面 | 第40页 |
·精神层面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岳阳洞庭湖畔古塔的视觉环境分析 | 第42-64页 |
·人类视觉特征理论研究 | 第42-46页 |
·人类视觉的生理学特征 | 第42-43页 |
·人类视觉的心理学特征 | 第43-44页 |
·视觉规律与空间尺度 | 第44-46页 |
·古塔视觉环境的构成要素 | 第46-48页 |
·视点 | 第47页 |
·视廊 | 第47页 |
·视景 | 第47-48页 |
·天际轮廓线 | 第48页 |
·空间尺度感受 | 第48页 |
·文化感知 | 第48页 |
·古塔视觉环境的现状分析 | 第48-61页 |
·临湘塔 | 第49-51页 |
·培风塔 | 第51-52页 |
·慈氏塔 | 第52-55页 |
·凌云塔 | 第55-56页 |
·乌龙塔 | 第56-58页 |
·文星塔 | 第58-61页 |
·古塔视觉环境存在的问题 | 第61页 |
·古塔视觉保护的原则与策略探讨 | 第61-63页 |
·古塔视觉保护的原则探讨 | 第61-62页 |
·古塔视觉保护的策略探讨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 基于古塔空间可见性的视觉保护 | 第64-84页 |
·观赏视点的选择 | 第64-67页 |
·观赏视点选择的原则 | 第64页 |
·依据视觉原理选择视点 | 第64-65页 |
·依据城乡空间形态选择视点 | 第65-66页 |
·依据古塔背景环境选择视点 | 第66-67页 |
·观赏视廊的开辟 | 第67-75页 |
·观赏视廊开辟的意义 | 第67-68页 |
·观赏视廊线性空间的构建 | 第68-72页 |
·观赏视廊带上的建筑布局控制 | 第72-73页 |
·观赏视廊带上的建筑高度控制 | 第73-75页 |
·古塔视景画面的保护 | 第75-83页 |
·周边建筑风貌的协调 | 第76-77页 |
·周边建筑高度的协调 | 第77-79页 |
·街巷的风貌及尺度的协调 | 第79-80页 |
·自然环境的协调 | 第80-81页 |
·天际轮廓线的保护 | 第81-83页 |
·视景画面中人文气息的营造 | 第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5章 基于古塔空间舒适性的视觉保护 | 第84-97页 |
·古塔外部空间尺度的控制 | 第84-88页 |
·视觉感知与空间尺度 | 第84页 |
·建筑场效应与空间尺度 | 第84-86页 |
·不同空间形态的尺度的协调 | 第86-88页 |
·古塔外部空间序列的构建 | 第88-92页 |
·辐射型空间序列的构建 | 第89-90页 |
·串联型空间序列的构建 | 第90-91页 |
·自由型空间序列的构建 | 第91-92页 |
·古塔外部空间处理的手法 | 第92-96页 |
·古塔地段的空间对比 | 第92-94页 |
·古塔地段的空间渗透 | 第94-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结论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