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刑名幕友的法律文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2章 清代刑名幕友概况 | 第13-24页 |
·刑名幕友的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清代刑名幕友兴盛的原因 | 第14-17页 |
·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 第14-16页 |
·地方司法事务繁重 | 第16-17页 |
·刑名幕友的构成 | 第17页 |
·科举考试的落选者 | 第17页 |
·仕途不顺的官员 | 第17页 |
·刑名幕友的职业训练 | 第17-18页 |
·刑名幕友的地位与作用 | 第18-22页 |
·刑名幕友的地位 | 第19-21页 |
·刑名幕友的作用 | 第21-22页 |
·刑名幕友与州县官的关系 | 第22-24页 |
第3章 刑名幕友审判案件的程序方法与依据 | 第24-34页 |
·断案的程序 | 第24-29页 |
·拟批呈词 | 第24-26页 |
·酌定审期 | 第26-27页 |
·幕后参与庭讯 | 第27-28页 |
·制作司法公文 | 第28-29页 |
·断案的依据 | 第29-34页 |
·儒家伦理 | 第29-30页 |
·社会人情 | 第30-31页 |
·福报轮回 | 第31-34页 |
第4章 刑名幕友的法律文化意义 | 第34-39页 |
·积极方面 | 第34-36页 |
·师徒传承的学幕传统 | 第34-35页 |
·整理、注释律例和案例 | 第35页 |
·总结办案经验和作幕之道 | 第35-36页 |
·积极参与办案 | 第36页 |
·消极方面 | 第36-39页 |
·幕友擅权 | 第37页 |
·广结幕网 | 第37-39页 |
第5章 刑名幕友对当代中国法律职业的启示 | 第39-48页 |
·刑名幕友与当代法律职业群体的比较 | 第39-42页 |
·审断的依据 | 第39-40页 |
·审断的程序 | 第40-41页 |
·审断的取向 | 第41-42页 |
·刑名幕友对当代中国法律职业的影响 | 第42-45页 |
·积极影响 | 第42-43页 |
·消极影响 | 第43-45页 |
·对建构中国当代法律职业的启示 | 第45-48页 |
·从法律的伦理化转向理性化 | 第45-46页 |
·职业自治 | 第46页 |
·法治教育 | 第46-47页 |
·准入特征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辞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