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词 | 第1-12页 |
摘要 | 第12-16页 |
Abstract | 第16-21页 |
前言 | 第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4页 |
第一章 EMB耐药结核病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 第24-4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4-29页 |
1.材料 | 第24-26页 |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试验试剂和仪器 | 第24-26页 |
·试验仪器 | 第24页 |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24-26页 |
2.方法 | 第26-29页 |
·临床分析 | 第26-27页 |
·EMB耐药人.学特点 | 第26页 |
·EMB耐药菌株耐药谱 | 第26-27页 |
·EMB耐药危险因素的分析 | 第27页 |
·药敏试验的绝对浓度法 | 第27-29页 |
·药物浓度 | 第27-28页 |
·结核分枝杆菌复苏 | 第28页 |
·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 | 第28页 |
·菌液接种 | 第28-29页 |
·判定标准 | 第29页 |
3.统计方法 | 第29页 |
结果 | 第29-36页 |
1.菌株的一般耐药特点 | 第29-30页 |
2.EMB耐药病人的人.学特点 | 第30页 |
3. EMB耐药的药物谱 | 第30-33页 |
4. 常见耐药风险因素在EMB上的体现 | 第33-34页 |
5. 不规则治疗在INH、RFP和EMB药物上的具体体现 | 第34-36页 |
·耐药性产生前的用药次数比较 | 第34页 |
·耐药性产生前的治疗时间比较 | 第34-36页 |
讨论 | 第36-39页 |
1.EMB耐药结核病的耐药率 | 第36-37页 |
2.常见耐药性危险因素在EMB药物上的体现 | 第37-38页 |
3.EMB耐药性与耐药谱的关系 | 第38页 |
4.EMB耐药与INH/RFP耐药的联系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第二章 EMB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研究 | 第43-9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3-56页 |
1. 试验材料 | 第43-47页 |
·研究对象 | 第43-45页 |
·EMB耐药结核分枝杆菌 | 第43-44页 |
·待研究基因 | 第44-45页 |
·试验试剂和仪器 | 第45-47页 |
·试验试剂 | 第45-46页 |
·试验仪器 | 第46-47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7-56页 |
·DNA提取 | 第47-48页 |
·目的片段扩增 | 第48-49页 |
·引物合成 | 第48页 |
·PCR | 第48-49页 |
·电泳 | 第49页 |
·DNA测序 | 第49-52页 |
·基因突变分析 | 第52-54页 |
·突变位点分析 | 第52-53页 |
·SNP非同义突变危害程度 | 第53页 |
·同义突变密码子偏好性 | 第53-54页 |
·分析方法 | 第54-56页 |
结果 | 第56-76页 |
1. 各基因扩增片段结果 | 第56-57页 |
2. 突变很少的基因 | 第57-58页 |
3. embB、embA、embC、embR、Rv3806c | 第58-64页 |
·embB | 第58-59页 |
·embA | 第59页 |
·embC | 第59-60页 |
·embR | 第60页 |
·Rv3806c | 第60-62页 |
·不同突变对蛋白功能和表达的影响 | 第62-64页 |
4. 突变频率较大的新基因 | 第64-67页 |
·Rv0179c | 第65页 |
·Rv2947c | 第65页 |
·Rv3877 | 第65-67页 |
5.同义突变 | 第67页 |
6. EMB刺激下的芯片数据再分析 | 第67-68页 |
7.多种位点、基因突变联合检测耐药 | 第68-69页 |
8. 非编码区 | 第69-76页 |
·非编码区的碱基突变 | 第69-74页 |
·非编码区碱基突变引起的非编码RNA结构改变 | 第74-76页 |
讨论 | 第76-84页 |
1. EMB耐药的机制 | 第76-79页 |
·编码基因的突变形式和频率 | 第76-78页 |
·EMB耐药性突变在耐药性检测中的应用 | 第78-79页 |
2.三个突变频率较高的基因的功能 | 第79-80页 |
·Rv0179c | 第79页 |
·Rv2947c | 第79页 |
·Rv3877 | 第79-80页 |
3.耐药相关基因突变:非同义突变和同义突变各自的生物学意义 | 第80-82页 |
4.非编码RNA功能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附表 1 | 第91-101页 |
论文综述 | 第101-127页 |
一、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机制 | 第101-110页 |
1.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的物理屏障作用 | 第101-102页 |
2.细胞膜上药物外排泵的药物泵出菌体作用 | 第102-103页 |
3.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突变 | 第103-110页 |
·利福平 | 第104-105页 |
·异烟肼 | 第105-107页 |
·氟喹诺酮 | 第107-108页 |
·吡嗪酰胺( PZA) 耐药的分子机制 | 第108-110页 |
二、EMB的耐药机制 | 第110-116页 |
1.EMB的作用机理 | 第110-111页 |
2.EMB分子耐药机制 | 第111-116页 |
·与EMB有关的药物外排泵 | 第111-112页 |
·与EMB有关的耐药基因突变 | 第112-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127-129页 |
博士期间参与申请的基金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个人简历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