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外交、国际关系论文--中国外交论文--外交行政论文

简析新中国大使构成(1949-1993)和外交官选拔标准--以将军大使耿飚为例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绪论第7-15页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7-8页
 二、 文献综述第8-12页
 三、 研究设计第12-15页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施动者-结构理论第15-29页
 第一节 概念界定第15-20页
  一、 外交官和外交第15-17页
  二、 大使第17-20页
 第二节 施动者-结构理论第20-27页
  一、 施动者-结构的理论阐释第20-24页
  二、 从施动者-结构关系视角看外交官的选拔第24-27页
 第三节 小结第27-29页
第二章 新中国大使构成分析(1949-1993)与外交官选拔第29-51页
 第一节 构成分析的方案第29-31页
  一、 研究准备第29页
  二、 分析方法第29-31页
 第二节 分析结果第31-41页
  一、 学历统计情况第31-32页
  二、 背景统计情况第32-35页
  三、 大使任期数统计情况第35-36页
  四、 供职洲别统计第36-37页
  五、 性别统计情况第37-38页
  六、 家乡统计情况第38-41页
 第三节 新中国外交官选拔标准第41-46页
  一、 建国初期外交官选拔标准第41-44页
  二、 目前外交部外交官选拔标准第44-46页
 第四节 小结第46-51页
第三章 案例研究:将军大使耿飚第51-70页
 第一节 将军大使第51-54页
  一、 将军大使的由来第51-52页
  二、 选择将军做大使的原因第52页
  三、 耿飚大使是典型的“将军大使”第52-54页
 第二节 耿飚大使的背景第54-56页
  一、 学历教育背景第54-55页
  二、 耿飚的军人生涯第55-56页
  三、 耿飚的中央工作经历第56页
 第三节 耿飚外交生涯的主要贡献第56-60页
  一、 在任驻瑞典大使期间的主要贡献第56-58页
  二、 在任驻巴基斯坦大使期间的主要贡献第58-59页
  三、 在任外交部副部长期间的主要贡献第59页
  四、 在任驻缅甸大使期间的主要贡献第59-60页
  五、 在任驻阿尔巴尼亚大使期间的主要贡献第60页
 第四节 对耿飚外交生涯的评价第60-68页
  一、 主体性因素角度评价第61-63页
  二、 策略性因素角度评价第63-66页
  三、 位置性因素角度评价第66-68页
 第五节 小结第68-70页
结论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7页
致谢第77-78页
附件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欧盟与北约安全机制重叠--以英国应对为中心的考察
下一篇:从“和平共处”看五十年代末的中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