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桃红生脉散合剂治疗气阴两虚型重症心力衰竭临床研究 | 第12-30页 |
1 前言 | 第12页 |
2.立题依据 | 第12-13页 |
·西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其治疗现状 | 第12页 |
·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本研究的意义及创新性 | 第13页 |
3 临床研究 | 第13-18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14-17页 |
·西医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 第14页 |
·中医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 第14页 |
·心功能分级标准 | 第14页 |
·中医证候积分标准 | 第14-15页 |
·病例选择 | 第15-16页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6页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6页 |
·剔除、脱落、终止研究者 | 第16页 |
·桃红生脉散合剂的制备 | 第16-17页 |
·治疗方法 | 第17页 |
·各相关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17页 |
·血BNP测定方法 | 第17页 |
·EF、LVEDd测定方法 | 第17页 |
·观察指标 | 第17-18页 |
·相关症状的观察 | 第17页 |
·判断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变化(NYHA分级) | 第17页 |
·判断中医证候积分 | 第17页 |
·血浆BNP浓度的变化 | 第17-18页 |
·EF的变化 | 第18页 |
·LVEDd的变化 | 第18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18页 |
·疗效评价 | 第18页 |
·心功能分级(NYHA)疗效 | 第18页 |
·中医证候疗效 | 第18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18页 |
4.结果 | 第18-21页 |
5.安全性 | 第21页 |
6.讨论 | 第21-26页 |
·桃红生脉散合剂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功能主治 | 第21页 |
·该药方药物分析及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本研究结果分析 | 第23-26页 |
·BNP变化的分析 | 第23-24页 |
·对EF及LVEDd的影响 | 第24页 |
·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的影响 | 第24-25页 |
·中医证候积分的分析 | 第25-26页 |
结语 | 第26-28页 |
1. 结论 | 第26页 |
2. 问题与展望 | 第26-28页 |
·目前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存在的问题 | 第26页 |
·展望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30-44页 |
1.研究背景 | 第30页 |
2.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 第30-33页 |
·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名的认识 | 第30-31页 |
·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1-32页 |
·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辩证分型的认识 | 第32页 |
·中医关于心功能分级(NYHA)与辨证分型的关系 | 第32-33页 |
3.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 第33页 |
4.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的优势 | 第33-34页 |
5.现代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 第34-35页 |
·现代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34-35页 |
·Frank-Starling机制 | 第34页 |
·心肌肥厚 | 第34页 |
·神经体液的代偿机制 | 第34-35页 |
·心室重塑 | 第35页 |
·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HFNEF) | 第35页 |
6.参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的细胞因子 | 第35-36页 |
·心钠肽、脑钠肽(ANP,BNP) 和N末端脑钠肽(NT-pro-BNP) | 第35-36页 |
·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 | 第36页 |
·内皮素(endothelin) | 第36页 |
·抵抗素(resistin) | 第36页 |
·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 ,Cys C) | 第36页 |
7.现代医学对慢性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36-39页 |
·药物治疗 | 第36-38页 |
·非药物治疗 | 第38-39页 |
·外科手术治疗 | 第39页 |
·其他新型的治疗手段 | 第39页 |
8.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HFNEF)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
附件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