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执政安全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胡锦涛执政安全思想的内涵 | 第8-9页 |
(一)执政党执政安全的涵义 | 第8页 |
(二)胡锦涛执政安全思想的涵义 | 第8-9页 |
二、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 第9页 |
(二)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复杂多样的执政考验 | 第9-10页 |
(三)中国的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 | 第10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一)涉及到执政安全思想的著作 | 第10-11页 |
(二)有关执政安全思想的论文 | 第11-12页 |
四、选题意义以及创新点 | 第12-13页 |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选题的特色与创新点 | 第12-13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二)实证法和规范法 | 第13页 |
(三)归纳法和演绎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胡锦涛执政安全思想的形成背景 | 第14-20页 |
第一节 胡锦涛执政安全思想的理论背景 | 第14-16页 |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执政安全思想 | 第14-15页 |
二、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执政安全思想 | 第15-16页 |
第二节 胡锦涛执政安全思想的实践背景 | 第16-18页 |
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成败经验 | 第16页 |
二、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安全的历程 | 第16-17页 |
三、胡锦涛自身丰富有效的执政经历 | 第17-18页 |
第三节 胡锦涛执政安全思想的时代背景 | 第18-20页 |
一、中国共产党面临新的执政考验 | 第18页 |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使命承前启后 | 第18-19页 |
三、中国共产党内部变化更加深刻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胡锦涛执政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0-31页 |
第一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党巩固执政安全 | 第20-23页 |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 第20页 |
二、科学发展观与加强党的建设 | 第20-22页 |
三、科学发展观与优化党的执政环境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明确提出党巩固执政安全的执政方式 | 第23-27页 |
一、巩固党的执政安全核心在坚持科学执政 | 第23-24页 |
二、巩固党的执政安全本质在坚持民主执政 | 第24-25页 |
三、巩固党的执政安全关键在坚持依法执政 | 第25-27页 |
第三节 系统阐述党巩固执政安全的基本要求 | 第27-31页 |
一、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 第27-28页 |
二、掌握改革开放主动权 | 第28-29页 |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29-31页 |
第三章 胡锦涛执政安全思想的显著特征 | 第31-36页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的创新性 | 第31-33页 |
一、理论创新体现兼容并蓄 | 第31-32页 |
二、执政安全侧重社会安全 | 第32-33页 |
第二节 鲜明突出的制度性 | 第33-36页 |
一、高风亮节的权力交接 | 第33-34页 |
二、创新党的执政合法性 | 第34-36页 |
第四章 胡锦涛执政安全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36-40页 |
第一节 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新境界 | 第36-37页 |
一、发展了党的执政底线思维 | 第36页 |
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应对了新时期执政实践中的多重挑战 | 第37-40页 |
一、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第37-38页 |
二、提升了党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后记 | 第44-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