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三峡库区黄土坡滑坡多期次成因机制及其演化规律研究

作者简介第1-8页
摘要第8-12页
ABSTRACT第12-20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39页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第20-24页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第24-36页
     ·库岸滑坡研究现状第24-31页
     ·三峡库区黄土坡滑坡研究现状第31-33页
     ·滑坡年代学研究现状第33-34页
     ·岩石微细观特征研究现状第34-35页
     ·滑带土研究现状第35-36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第36-39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36-37页
     ·技术路线第37页
     ·创新点第37-39页
第二章 黄土坡滑坡概况第39-55页
 §2.1 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第39-44页
     ·自然地理第39-40页
     ·地形地貌第40-41页
     ·地层岩性第41-43页
     ·地质构造第43-44页
     ·水文地质第44页
 §2.2 黄土坡滑坡基本特征第44-51页
     ·黄土坡滑坡的形态特征第44-49页
     ·黄土坡滑坡的物质组成第49页
     ·黄土坡滑坡的治理情况第49-51页
 §2.3 巴东野外大型综合试验场简介第51-54页
 §2.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三章 黄土坡滑坡地质结构研究第55-108页
 §3.1 黄土坡滑坡判别及范围确定第55-63页
     ·滑坡判别方法第55-58页
     ·滑面(带)判别方法第58-61页
     ·黄土坡滑坡的范围确定第61-63页
 §3.2 临江1号滑坡体地质结构第63-102页
     ·岩土体特征第63-79页
     ·临江1号滑坡体形态特征分析第79-83页
     ·临江1号滑坡体内部的裂隙(节理)发育规律第83-101页
     ·软弱夹层及剪切错动带第101-102页
 §3.3 临江2号滑坡体地质结构第102-105页
     ·岩土体特征第102-103页
     ·临江2号滑坡体形态特征分析第103页
     ·软弱夹层及滑带第103-105页
 §3.4 变电站滑坡地质结构第105-106页
     ·岩土体特征第105页
     ·变电站滑坡形态特征分析第105页
     ·软弱夹层及滑带第105-106页
 §3.5 园艺场滑坡地质结构第106页
     ·岩土体特征第106页
     ·园艺场滑坡形态特征分析第106页
     ·滑带第106页
 §3.6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四章 黄土坡滑坡多期次成因机制研究第108-147页
 §4.1 长江三峡地区地质环境及第四纪地貌第108-117页
     ·地质环境第108-112页
     ·第四纪地貌第112-117页
 §4.2 长江三峡巴东段库岸斜坡体系研究第117-124页
     ·斜坡体系第117-120页
     ·斜坡体系孕育的滑坡第120-124页
 §4.3 黄土坡滑坡多期次滑动特征分析第124-126页
     ·总体特征第124页
     ·细节特征第124-126页
 §4.4 黄土坡滑坡多期次滑动年代学研究第126-136页
     ·测年方法概述第126-129页
     ·黄土坡滑坡测年分析第129-136页
 §4.5 黄土坡滑坡多期次滑动影响因素研究第136-141页
     ·内部因素第136-138页
     ·外部因素第138-141页
 §4.6 黄土坡滑坡多期次滑动成因机制研究第141-146页
     ·前人研究概述第141页
     ·多期次滑动成因机制第141-146页
 §4.7 本章小结第146-147页
第五章 黄土坡滑坡岩土体微细观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第147-179页
 §5.1 岩相分析第147-158页
     ·取样位置第147页
     ·试验方法第147-148页
     ·岩相分析结果第148-158页
 §5.2 水化学分析第158-163页
     ·取样位置第158-159页
     ·试验方法第159页
     ·水化学分析结果第159-163页
 §5.3 X射线衍射分析第163-166页
     ·取样位置第163页
     ·试验方法第163页
     ·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第163-166页
 §5.4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第166-178页
     ·岩石力学试验第166-168页
     ·土石混合型滑带土力学试验第168-178页
 §5.5 本章小结第178-179页
第六章 库水位升降与降雨联合作用下黄土坡滑坡渗流场研究第179-211页
 §6.1 研究方法比选第179-191页
     ·解析模型第179-187页
     ·数值模拟第187-190页
     ·实测研究第190-191页
     ·方法比选第191页
 §6.2 库水位升降与降雨联合作用下黄土坡滑坡渗流场数值模拟研究第191-205页
     ·模型建立第192页
     ·边界条件第192-193页
     ·参数选取第193页
     ·工况设计第193-194页
     ·渗流场模拟结果及分析第194-205页
 §6.3 黄土坡滑坡渗流场实测研究第205-210页
     ·岩土体渗透特性现场试验第205-207页
     ·降雨、库水位与地下水位监测第207-210页
 §6.4 本章小结第210-211页
第七章 黄土坡滑坡变形演化规律及稳定性研究第211-248页
 §7.1 黄土坡滑坡变形监测分析第211-223页
     ·监测系统布设第211-212页
     ·监测成果第212-223页
 §7.2 黄土坡滑坡变形演化规律及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第223-247页
     ·库水位升降与降雨联合作用下滑坡变形演化规律模拟研究第223-242页
     ·库水位升降与降雨联合作用下滑坡稳定性模拟研究第242-247页
 §7.3 本章小结第247-248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248-254页
 §8.1 结论第248-252页
     ·黄土坡滑坡地质结构认识方面第248-249页
     ·黄土坡滑坡多期次成因机制研究方面第249-250页
     ·黄土坡滑坡岩土体微细观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方面第250页
     ·库水位升降与降雨联合作用下黄土坡滑坡渗流场研究方面第250-251页
     ·黄土坡滑坡变形演化规律及稳定性研究方面第251-252页
 §8.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252-253页
 §8.3 展望第253-254页
致谢第254-255页
参考文献第255-270页
附图第270页

论文共2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库岸滑坡涌浪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湖南省矿业城市转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