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导言 | 第11-14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2.现实意义 | 第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4页 |
一、 马克思利益观的形成 | 第14-23页 |
(一) 西方古典哲学利益观的历史嬗变 | 第14-17页 |
1.古代哲学朴素利益观概述 | 第14-15页 |
2.中古哲学利益观简述 | 第15-16页 |
3.近代英法哲学利益观的突破 | 第16-17页 |
4.德国古典哲学的利益观 | 第17页 |
(二) 马克思利益观的形成轨迹 | 第17-22页 |
1.《莱茵报》时期:利益是理解历史之谜的钥匙 | 第17-19页 |
2.巴黎时期:利益是社会经济关系的表现 | 第19-20页 |
3.布鲁塞尔时期:利益的具体性和历史性 | 第20页 |
4.伦敦时期:利益矛盾的理论完善与利益共同体理论 | 第20-22页 |
(三) “天才的大纲”:利益分析的现实前提与利益融合 | 第22-23页 |
二、 施蒂纳利益观的逻辑演运 | 第23-29页 |
(一) 极端利己主义者是必然的归宿 | 第23-26页 |
1.极端利己主义者——唯一者的含义 | 第23-24页 |
2.极端利己主义者是个人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 第24-25页 |
3.极端利己主义者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 第25-26页 |
(二) 极端利己主义者的实现 | 第26-29页 |
1.确定独自性是首要前提 | 第26-27页 |
2.成为权力、交往、享乐的所有者是必要手段 | 第27-28页 |
3.成为“唯一者”是最终目标 | 第28-29页 |
三、 马克思与施蒂纳利益观的比较 | 第29-42页 |
(一) 马克思与施蒂纳利益观的差异 | 第29-35页 |
1.对利益的前提——“需要”的不同理解 | 第29-31页 |
2.对私有财产的不同态度 | 第31-32页 |
3.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关系观点的差别 | 第32-34页 |
4.在利益共同体问题上的分歧 | 第34-35页 |
(二) 马克思对施蒂纳利益观的超越 | 第35-40页 |
1.现实的人的利益对抽象的人的利益的超越 | 第35-36页 |
2.扬弃私有财产对虚构财产关系的超越 | 第36-38页 |
3.全面的利己利他对片面的利己的超越 | 第38-39页 |
4.真实的共同体对虚假的联盟的超越 | 第39-40页 |
(三) 马克思与施蒂纳利益观分歧的理论渊源 | 第40-42页 |
1.哲学基础: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继承与超越 | 第40-41页 |
2.逻辑起点:意识领域的个人与存在领域的个人 | 第41页 |
3.理论根源:近代功利论的极端化与扬弃 | 第41-42页 |
四、 马克思与施蒂纳利益观比较的当代价值 | 第42-47页 |
(一) 在理论上有助于理解和认识科学的利益观 | 第42-43页 |
(二) 马克思与施蒂纳利益观比较的现实意义 | 第43-47页 |
1.有利于个人利益的合理满足 | 第43-44页 |
2.有利于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共同体的关系 | 第44-45页 |
3.有利于实现利益的社会均衡 | 第45页 |
4.为增加财产性收入提供理论支持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注释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