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 ·课题背景 | 第9-11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 ·历史文化名村 | 第12-13页 |
|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实施评价 | 第13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 第13-18页 |
| ·关于建筑遗产保护过程的研究 | 第13-15页 |
| ·关于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研究 | 第15-18页 |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 第2章 焦庄户历史文化名村文化特色研究 | 第21-36页 |
| ·焦庄户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色 | 第21-22页 |
| ·焦庄户村的形成及历史沿革 | 第22-24页 |
| ·焦庄户村的建筑文化特色 | 第24-34页 |
| ·村落形态 | 第24-29页 |
| ·民居特征 | 第29-32页 |
| ·公共构筑物 | 第32-33页 |
| ·地道空间 | 第33-34页 |
| ·非物质文化特色 | 第34-35页 |
| ·革命文化 | 第35页 |
| ·农耕文化 | 第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3章 焦庄户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历程及保护目标 | 第36-56页 |
| ·保护历程概述 | 第36-39页 |
| ·古村落认识阶段:1998年到2001年 | 第36-37页 |
| ·保护探索阶段:2002年到2008年 | 第37-39页 |
| ·保护完善阶段:2009年到2012年 | 第39页 |
| ·村落保护与整治规划目标及内容 | 第39-53页 |
| ·历史文化保护目标及内容 | 第40-47页 |
| ·经济发展的目标及内容 | 第47-48页 |
| ·社会发展的目标及内容 | 第48-49页 |
| ·环境发展的目标及内容 | 第49-53页 |
| ·对比案例分析 | 第53-55页 |
| ·河北省清苑县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 | 第53-54页 |
| ·山西省介休市张壁古堡保护历程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4章 焦庄户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实施评价研究 | 第56-78页 |
| ·历史文化保护评价 | 第56-64页 |
| ·保护实施绩效 | 第57-61页 |
| ·不足之处 | 第61-63页 |
| ·评分结果 | 第63-64页 |
| ·经济效益评价 | 第64-68页 |
| ·保护实施绩效 | 第65-66页 |
| ·不足之处 | 第66-67页 |
| ·评分结果 | 第67-68页 |
| ·社会效益评价 | 第68-71页 |
| ·保护实施绩效 | 第68-69页 |
| ·不足之处 | 第69-70页 |
| ·评分结果 | 第70-71页 |
| ·环境效益评价 | 第71-74页 |
| ·保护实施绩效 | 第71-73页 |
| ·不足之处 | 第73-74页 |
| ·评分结果 | 第74页 |
| ·公众满意度评价 | 第74-76页 |
| ·问卷概况 | 第75页 |
| ·公众满意度分析 | 第75-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第5章 对焦庄户保护历程及其实施评价的讨论 | 第78-82页 |
| ·相关政府机构 | 第78-79页 |
| ·完善关于规划实施的政策法规 | 第78页 |
| ·成立健全的保护机制 | 第78-79页 |
| ·拓展多样的筹资渠道 | 第79页 |
| ·规划设计者 | 第79-80页 |
| ·深化保护规划 | 第79-80页 |
| ·研究与时俱进的修缮工艺 | 第80页 |
| ·提高保护规划的可实施性 | 第80页 |
| ·村内居民 | 第80-82页 |
| ·提高保护觉悟 | 第80-81页 |
| ·增加公众参与 | 第81-82页 |
| 结论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附录 | 第88-113页 |
| 附录1 焦庄户历史文化名村核心保护区院落及房屋编号示意图 | 第88-90页 |
| 附录2 焦庄户历史文化名村民居情况调查统计表 | 第90-94页 |
| 附录3 焦庄户村保护结果的评价——基于村民和游客的调查问卷 | 第94-107页 |
| 附录4 核心保护区部分抗战民居修缮前后对比图表 | 第107-111页 |
| 附录5 图表目录 | 第111-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