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4-15页 |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15-17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5页 |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15-17页 |
2 现行金融资产减值会计模型 | 第17-21页 |
·金融资产减值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现行金融资产减值会计模型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现行金融资产减值会计模型评述 | 第19-21页 |
3 IASB及FASB预期损失模型的提出、发展与应用分析 | 第21-35页 |
·预期损失模型基本概念及其理论依据 | 第21-23页 |
·金融资产减值预期损失模型提出背景 | 第21-22页 |
·预期损失模型的基本内容 | 第22页 |
·预期损失模型的理论依据 | 第22-23页 |
·预期损失模型的发展与应用分析 | 第23-31页 |
·IASB与FASB金融资产减值预期损失模型的改进历程 | 第23-24页 |
·各阶段预期损失模型主要内容及合理性分析 | 第24-30页 |
·IASB与FASB关于模型改进的观点评价 | 第30-31页 |
·预期损失模型的评价与后续改进 | 第31-35页 |
·预期损失模型的优点与不足 | 第31-33页 |
·预期损失模型后续改进思路 | 第33-35页 |
4 预期损失模型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 第35-43页 |
·我国银行业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现状 | 第35-36页 |
·预期损失模型的应用对我国银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 | 第36-38页 |
·促使银行改变现有的信用评价体系 | 第36页 |
·影响贷款初始定价方式及合同利率确定机制 | 第36-37页 |
·影响当期损益,增加盈余管理空间 | 第37页 |
·降低对银行不良贷款率的质疑 | 第37-38页 |
·我国银行业应用预期损失模型面临的挑战 | 第38-43页 |
·银行现有核算体系与风险管理机制难以支持预期损失模型 | 第38-39页 |
·会计准则、金融监管与税务规定之间的协调 | 第39-43页 |
5 我国应对预期损失模型的策略 | 第43-49页 |
·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和修改建议 | 第43-45页 |
·明确会计目标,界定会计准则与监管准则关系 | 第43-44页 |
·从具体应用层面提供操作指引 | 第44-45页 |
·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 | 第45页 |
·对银行应用预期损失模型的自身改进建议 | 第45-49页 |
·会计核算与银行风险管理相结合 | 第45-46页 |
·完善信用评估系统,强化风险监测与量化分析 | 第46页 |
·建立全面信息归集系统,加强数据挖掘与分析 | 第46-47页 |
·完善内部控制,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 第47-49页 |
6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