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水稻粒形各个性状的遗传研究 | 第10页 |
·粒形各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 | 第10-11页 |
·水稻粒形基因QTL的定位及克隆研究 | 第11-12页 |
·水稻粒形基因QTL的初步定位现状 | 第11-12页 |
·水稻粒形QTL的精细定位与克隆 | 第12页 |
·杂交水稻源特性及干物质生产特性的研究 | 第12-13页 |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 第13页 |
·杂交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株高和穗长 | 第14页 |
·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 | 第14页 |
·结实率和千粒重 | 第14页 |
·稻米品质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稻米品质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稻米品质的影响因素 | 第15页 |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特大粒恢复系粒形遗传基础剖析 | 第17-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供试材料 | 第17页 |
·测序基因及比对 | 第17页 |
·试验方法 | 第17-1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9-22页 |
·GS3基因序列比对结果 | 第19页 |
·GW2基因序列比对结果 | 第19-20页 |
·TGW6基因序列比对结果 | 第20页 |
·GIF1基因序列比对结果 | 第20-21页 |
·qGL3基因序列比对结果 | 第21-22页 |
·qGW8基因序列比对结果 | 第22页 |
·PT2基因 | 第2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特大粒恢复系杂交组合的源库特性研究 | 第24-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供试材料 | 第24页 |
·试验设计 | 第24-25页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4页 |
·C两优343同熟期系列杂交组合结果分析 | 第25-28页 |
·Y两优1号同熟期系列杂交组合结果分析 | 第28-3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4-37页 |
·关于本试验特大粒杂交组合的源、库特征 | 第34-35页 |
·关于本试验特大粒杂交组合干物质的积累、运转与产量的关系 | 第35页 |
·关于本实验特大粒杂交组合增产幅度不显著的原因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特大粒恢复系杂交组合产量性状及其相关性研究 | 第37-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供试材料 | 第37页 |
·试验设计 | 第37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7-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播始历期及全生育期 | 第38页 |
·齐穗期冠层叶片长宽特性 | 第38-39页 |
·穗部性状分析 | 第39-40页 |
·其他产量性状分析 | 第40页 |
·籽粒性状分析 | 第40-41页 |
·产量竞争优势分析 | 第41-42页 |
·供试材料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2-44页 |
第五章 特大粒恢复系选育两系杂交稻的稻米品质分析 | 第44-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页 |
·供试材料 | 第44页 |
·试验方法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碾米品质分析 | 第44-45页 |
·外观品质分析 | 第45页 |
·蒸煮食用品质分析 | 第45-46页 |
·供试材料稻米品质问的相关性分析 | 第46-4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