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绘画论文--书法、篆刻论文--中国书法、篆刻论文--篆刻、治印及作品论文--篆刻法论文

万历印学分期研究

论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5-7页
绪论第7-10页
第一章 万历印学的概况及分期第10-14页
第二章 万历早期的印学第14-21页
 第一节 明初至万历印学回顾第16-19页
 第二节 万历早期的印学第19-21页
第三章 万历中期的印学第21-46页
 第一节 篆刻艺术观的初步建立第23-26页
 第二节 篆刻技法研究的不断丰富第26-33页
  一、 篆法、字法第26-28页
  二、 章法第28-30页
  三、 刀法第30-33页
 第三节 篆刻批评的逐步完善第33-38页
  一、 周应愿与篆刻品评的草创第33-35页
  二、 甘旸、沈野与篆刻品评的发展第35-36页
  三、 杨士修与篆刻品评的完善第36-38页
 第四节 反拟古思潮第38-46页
  一、 是崇古还是反拟古——关于甘旸《印正附说》的辨正第39-41页
  二、 批判拟古主义印风的真正旗手——沈野第41-42页
  三、 反泥古的狂潮第42-46页
第四章 万历末年的印学第46-56页
 第一节 篆刻技法理论的深化第47-52页
  一、 篆法、字法的深化第47-49页
  二、 章法的深化第49-50页
  三、 刀法的深化第50-52页
 第二节 印学批评的转向第52-54页
  一、 批评对象的转变第52-53页
  二、 批评方式的转变第53-54页
 第三节 印学流派说的发端第54-56页
结语第56-57页
附:徐上达《印法参同》及其辩证之“法”第57-65页
 一、“有法者,有法法者”——“法”的内涵及其意义第58-59页
 二、“无意而皆意,不法而皆法”——“法”的辩证第59-65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65-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海美专书法教学初探
下一篇:浅谈我对雕塑创作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