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园林的艺术特质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徽州文化研究 | 第15-16页 |
·徽州园林的研究 | 第16页 |
·徽州园林与江南园林的比较研究 | 第16页 |
·徽州园林的艺术特质在当代园林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徽州园林概况研究 | 第17页 |
·徽州园林艺术特质研究 | 第17-18页 |
·徽州园林与苏州园林的比较研究 | 第18页 |
·徽州园林的艺术特质在当代园林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 第18页 |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第18-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创新点 | 第19页 |
·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19-21页 |
·研究的重点 | 第19-20页 |
·研究的难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徽州园林概况 | 第21-27页 |
·徽州基本情况 | 第21-22页 |
·徽州文化概况 | 第22-23页 |
·徽商文化 | 第22-23页 |
·徽州人文 | 第23页 |
·徽州园林历史沿革 | 第23-24页 |
·殷末周初的起源 | 第23页 |
·唐宋时期的发展 | 第23-24页 |
·明清时期的成熟 | 第24页 |
·徽州园林文化内涵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徽州园林的艺术特质分析 | 第27-50页 |
·徽州园林的类型 | 第27-36页 |
·私家园林 | 第27-29页 |
·庭院园林 | 第29-32页 |
·书院园林 | 第32-33页 |
·水口园林 | 第33-35页 |
·衙署园林 | 第35-36页 |
·徽州园林的造园要素 | 第36-41页 |
·自然景物 | 第36页 |
·园林景观 | 第36-39页 |
·自然生物 | 第39-41页 |
·徽州园林的特征与功能 | 第41-43页 |
·徽州园林的特征 | 第41-42页 |
·徽州园林的功能 | 第42-43页 |
·徽州园林的艺术特色 | 第43-46页 |
·依山傍水,就地取材 | 第43-44页 |
·空间交错,循序渐进 | 第44页 |
·巧于引荐,视域开阔 | 第44-45页 |
·小中见大,意境无限 | 第45页 |
·环境理想,适合居住 | 第45-46页 |
·精致园林,蕴藏文化 | 第46页 |
·徽州园林中的美学思想 | 第46-50页 |
·飞动之美 | 第47页 |
·空间之美 | 第47-48页 |
·偶然之美 | 第48-49页 |
·自然之美 | 第49页 |
·意境之美 | 第49-50页 |
第4章 徽州园林与苏州园林的比较 | 第50-58页 |
·徽州园林与苏州园林的背景比较 | 第50-52页 |
·历史沿革 | 第50-51页 |
·地理位置比较 | 第51页 |
·文化比较 | 第51-52页 |
·徽州园林与苏州园林的相似点 | 第52-55页 |
·园林布局 | 第52-53页 |
·山水配合 | 第53-54页 |
·草木映衬 | 第54页 |
·层次美感 | 第54-55页 |
·徽州园林与苏州园林的差异 | 第55-57页 |
·造园环境不同 | 第55页 |
·造园艺术不同 | 第55-56页 |
·建筑形式不同 | 第56-57页 |
·造园功能不同 | 第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徽州园林的艺术特质在当代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 第58-73页 |
·徽州园林的设计手法 | 第58-60页 |
·营造手法 | 第58-59页 |
·造园形式 | 第59-60页 |
·徽州造园手法在当代小区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 第60-64页 |
·万科棠樾 | 第60-62页 |
·深圳万科第五园 | 第62-64页 |
·徽州造园手法在公共景观中的运用 | 第64-68页 |
·公共景观园林设计构思 | 第64-65页 |
·公共景观园林的水体应用 | 第65-66页 |
·公共景观园林的道路应用 | 第66-68页 |
·徽州造园手法在建筑中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 第68-72页 |
·中庭景观园林设计手法 | 第68-69页 |
·中庭景观园林的空间应用 | 第69页 |
·中庭景观园林的色彩应用 | 第69-70页 |
·中庭景观园林小品与植物应用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