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与GIS的河北坝上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国外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创新点 | 第13-14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6-20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16-17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7页 |
·坝上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17-19页 |
·坝上地区生态环境特点 | 第17-18页 |
·坝上地区生态环境存在问题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相关理论研究 | 第20-26页 |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基础理论 | 第20-21页 |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原理 | 第20-21页 |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原则 | 第21页 |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 第21-23页 |
·用于辅助政策宏观调控的评价方法 | 第21-22页 |
·用于生态功能区划分中的评价方法 | 第22-23页 |
·敏感及脆弱生态系统管理中的评价方法 | 第23页 |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遥感与 GIS 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4章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遥感数据处理 | 第26-40页 |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6-28页 |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原则 | 第26页 |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26-27页 |
·评价指标的解释 | 第27-28页 |
·评价指标权重及计算方法 | 第28-31页 |
·评价指数及计算方法 | 第28-30页 |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与评价分级 | 第30-31页 |
·遥感数据源及数据处理 | 第31-35页 |
·数据基础 | 第31-33页 |
·遥感影像处理 | 第33-35页 |
·遥感影像解译与标志数据库的建立 | 第35-37页 |
·遥感解译的方法 | 第35页 |
·遥感解译的程序 | 第35-36页 |
·解译标志数据库构建 | 第36-37页 |
·分类结果野外核查验证 | 第37-39页 |
·野外核查作业规范 | 第37-38页 |
·判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 第40-52页 |
·土地利用类型计算结果 | 第40-42页 |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结果 | 第42-45页 |
·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分析 | 第45-50页 |
·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变化情况 | 第46页 |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 | 第46-47页 |
·各评价指数变化分析 | 第47-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第6章 驱动力分析及生态保护措施研究 | 第52-58页 |
·驱动力分析 | 第52-53页 |
·自然因素 | 第52页 |
·人文因素 | 第52-53页 |
·生物因素 | 第53页 |
·坝上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恢复 | 第53-55页 |
·生态恢复概述 | 第53-54页 |
·生态环境质量恢复的途径 | 第54-55页 |
·坝上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及建议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个人简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