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倾斜采空区稳定性分析及处理方案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 ·课题来源 | 第8页 |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8-10页 |
| ·采空区稳定性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采空区稳定性分析评价研究现状 | 第9页 |
| ·采空区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存在问题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工程概况 | 第12-20页 |
| ·矿区地质概况 | 第12-15页 |
| ·矿区地形地貌特征 | 第12页 |
| ·地层 | 第12-13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3-15页 |
| ·矿山的开采现状与采矿方法 | 第15-20页 |
| ·矿山的开采方法 | 第15-16页 |
| ·矿山的开采现状 | 第16页 |
| ·采空区概况 | 第16-20页 |
| 第三章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测试 | 第20-32页 |
| ·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 第20-31页 |
| ·岩样选取及编号 | 第21页 |
| ·试验内容 | 第21-31页 |
| ·试验结果 | 第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采空区稳定性理论分析 | 第32-45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32-36页 |
| ·指标集筛选 | 第32页 |
| ·权重集确定 | 第32-35页 |
| ·分析结论 | 第35-36页 |
| ·模糊数学法 | 第36-42页 |
| ·评价模型及评级步骤 | 第36-37页 |
| ·采空区危险度分析 | 第37-42页 |
| ·极限平衡法 | 第42-44页 |
| ·模型建立与计算 | 第42-43页 |
| ·稳定性计算结果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五章 采空区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 第45-65页 |
| ·FLAC3D 软件基本原理及特点 | 第45-46页 |
| ·模型建立 | 第46-47页 |
| ·计算参数选取 | 第47页 |
| ·岩体屈服准则 | 第47-48页 |
| ·数值计算分析 | 第48-64页 |
| ·主应力分布规律 | 第48-53页 |
| ·正应力分布规律 | 第53-56页 |
| ·剪应力分布规律 | 第56-59页 |
| ·围岩塑性区分布 | 第59-61页 |
| ·空区安全度 | 第61-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六章 空区处理方案 | 第65-78页 |
| ·空区处理方法选择 | 第65页 |
| ·空区处理方法 | 第65-77页 |
| ·废石充填空区方案 | 第66-68页 |
| ·密封空区方案 | 第68-70页 |
| ·局部强制崩落空区方案 | 第70-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第七章 全文结语 | 第78-80页 |
| ·全文研究总结 | 第78页 |
|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个人简历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