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研究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 ·东亚副热带季风的定义 | 第12页 |
| ·东亚副热带季风季节演变特征的研究 | 第12-13页 |
| ·东亚副热带季风本质的认识 | 第13-14页 |
| ·亚洲季风的低频振荡 | 第14-15页 |
| ·亚洲季风的监测 | 第15-16页 |
| ·延伸期预报方法 | 第16-1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21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18页 |
| ·章节安排 | 第18-21页 |
| 第二章 东亚副热带季风季节演变特征的再认识 | 第21-35页 |
| ·引言 | 第21-23页 |
| ·资料和方法介绍 | 第23页 |
| ·东亚与北美东部降水及环流季节演变特征差异的认识 | 第23-27页 |
| ·降水季节演变特征差异 | 第23-24页 |
| ·环流季节演变特征差异 | 第24-27页 |
| ·造成上述差异的可能机理分析 | 第27-32页 |
| ·讳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演变特征 | 第27-29页 |
| ·经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演变特征 | 第29-30页 |
| ·讳向海陆热力梯度的反转与环流季节差异的联系 | 第30-32页 |
|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32-35页 |
| 第三章 东亚副热带季风区30-60天低频降水经向传播特征的实时监测指数的设计 | 第35-51页 |
| ·引言 | 第35-36页 |
| ·资料和方法介绍 | 第36-37页 |
| ·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带季节进程监测指标的设计方法 | 第37-41页 |
| ·监测时段 | 第37页 |
| ·监测区域 | 第37页 |
| ·监测物理量 | 第37-38页 |
| ·MV-EOF分析结果 | 第38-41页 |
| ·一对东亚副热带夏季风雨带监测指数 | 第41-44页 |
| ·指数不同位相期降水与环流分布特征 | 第44-48页 |
| ·指数位于不同位相期的同期降水分布特征 | 第44-45页 |
| ·指数位于不同位相期的同期大气环流分布特征 | 第45-48页 |
|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48-51页 |
| 第四章 东亚副热带季风低频活动监测指数的可预报性讨论 | 第51-59页 |
| ·引言 | 第51-52页 |
| ·资料与方法 | 第52页 |
| ·预报模型粒 | 第52-53页 |
| ·预报效果检验 | 第53-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 第59-63页 |
|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 ·特色和可能创新点 | 第60-61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 作者简介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