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题画诗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15页 |
| 一、选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 第8-11页 |
| 二、选题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一) 文献及专著成果 | 第11-12页 |
| (二) 专题论文成果 | 第12-13页 |
| 三、本论文研究的思路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题画诗概说 | 第15-20页 |
| 一、题画诗的文体界说 | 第15页 |
| 二、题画诗形成的内在机制 | 第15-16页 |
| 三、题画诗的源流面貌 | 第16-18页 |
| 四、金代诗画艺术发展概貌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金代前期题画诗 | 第20-26页 |
| 一、吴激的题画诗 | 第20-21页 |
| 二、施宜生的题画诗 | 第21-22页 |
| 三、杨邦基的题画诗 | 第22-24页 |
| 四、海陵王完颜亮的题画诗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金代中期题画诗 | 第26-48页 |
| 一、王寂的题画诗 | 第27-35页 |
| (一) 王寂题画诗的思想内容 | 第27-30页 |
| (二) 王寂题画诗的艺术特色 | 第30-31页 |
| (三) 王寂题画诗的文献价值 | 第31-35页 |
| 二、蔡珪的题画诗 | 第35页 |
| 三、党怀英的题画诗 | 第35-38页 |
| 四、刘迎的题画诗 | 第38-40页 |
| 五、渤海王庭筠、刘仲尹的题画诗 | 第40-48页 |
| (一) 王庭筠的题画诗 | 第41-43页 |
| (二) 刘仲尹的题画诗 | 第43-48页 |
| 第四章 金代后期题画诗 | 第48-75页 |
| 一、赵秉文的题画诗 | 第48-56页 |
| (一) 赵秉文题画诗的情感内容 | 第49-53页 |
| (二) 赵秉文题画诗的写作特色 | 第53-56页 |
| 二、李俊民的题画诗 | 第56-66页 |
| (一) 李俊民题画诗的情感内容 | 第56-61页 |
| (二) 李俊民题画诗的审美倾向 | 第61-66页 |
| 三、女真完颜(?)的题画诗 | 第66-68页 |
| 四、渤海庞铸、李献能的题画诗 | 第68-75页 |
| (一) 庞铸的题画诗 | 第68-72页 |
| (二) 李献能的题画诗 | 第72-75页 |
| 第五章 元好问的题画诗及画论观 | 第75-93页 |
| 一、元好问题画诗的情感主题 | 第76-82页 |
| (一) 忧国忧民,尽抒家国之痛 | 第76-78页 |
| (二) 世态炎凉,时有归隐之思 | 第78-80页 |
| (三) 模范山水,再现画图之美 | 第80-82页 |
| 二、元好问题画诗的写作特色 | 第82-84页 |
| (一) 题材多样,体裁不拘一格 | 第82页 |
| (二) 多种方式品评赞美画家 | 第82-84页 |
| (三) 卒章见志,饱含身世之感 | 第84页 |
| 三、元好问的画论观 | 第84-93页 |
| (一) 师法造化 不尚临摹 | 第84-85页 |
| (二) 解衣盘礴 惨淡经营 | 第85-87页 |
| (三) 身与物化 迁想妙得 | 第87-88页 |
| (四) 气韵非师 艺进乎道 | 第88-89页 |
| (五) 论画谈诗 诗画同质 | 第89-90页 |
| (六) 讲求神韵 尚重“天机” | 第90-93页 |
| 第六章 影响金代题画诗的文化因素 | 第93-102页 |
| 一、儒释道文化对金代题画诗的影响 | 第93-96页 |
| 二、宋代文人画对金代题画诗的影响 | 第96-99页 |
| 三、多民族文化对金代题画诗的影响 | 第99-102页 |
| 第七章 金代题画诗的多彩面貌和地位影响 | 第102-107页 |
| 一、金代题画诗的多彩面貌 | 第102-106页 |
| (一) 创作主体的多民族性 | 第102-103页 |
| (二) 题材体裁的丰富性 | 第103-104页 |
| (三) 思想情感的多元性 | 第104-105页 |
| (四) 语言风格的多样性 | 第105-106页 |
| 二、金代题画诗的地位影响 | 第106-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
| 附图 | 第109-113页 |
| 致谢 | 第113-114页 |
| 作者简介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