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临床基础研究 | 第10-30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0-12页 |
㈠ 病例来源 | 第10页 |
㈡ 病例选择 | 第10-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㈠ 病例收集 | 第12-13页 |
㈡ 建立数据库 | 第13页 |
㈢ 数据分析 | 第13页 |
三、结果 | 第13-23页 |
㈠ 药物频数统计分析 | 第13-15页 |
㈡ 常用药物药类频数统计分析 | 第15-16页 |
㈢ 药物药性频数统计分析 | 第16-18页 |
㈣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 第18-21页 |
㈤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 | 第21-22页 |
㈥ 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 | 第22-23页 |
四、讨论 | 第23-30页 |
㈠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解读 | 第23-26页 |
㈡ 药物统计分析结果 | 第26-30页 |
实验研究 | 第30-52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㈠ 实验动物 | 第30页 |
㈡ 实验药物 | 第30-31页 |
㈢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㈣ 实验试剂 | 第31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31-34页 |
㈠ 分组方法 | 第31-32页 |
㈡ 给药方法 | 第32页 |
㈢ 检测指标 | 第32-34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34-47页 |
㈠ 单次给药后藤菔降压片的降压作用 | 第34-39页 |
㈡ 连续给药 4 周藤菔降压片的降压作用 | 第39-43页 |
㈢ 各组血清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比较 | 第43-44页 |
㈣ 各组血清肾素(Renin)、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含量的比较 | 第44-45页 |
㈤ 各组大鼠血清代谢模式的比较 | 第45-47页 |
四、讨论 | 第47-52页 |
㈠ 藤菔降压片方证探析 | 第47-48页 |
㈡ 藤菔降压片药理学实验效应分析 | 第48-50页 |
㈢ 藤菔降压片对 SHR 血清代谢模式的影响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综述 | 第56-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查新报告 | 第66-77页 |
发表文章 | 第77-94页 |
详细摘要 | 第94-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