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丙烯的主要生产工艺 | 第10-11页 |
·催化裂解催化剂 | 第11-17页 |
·催化裂解反应机理 | 第11-12页 |
·ZSM-5 分子筛改性 | 第12-17页 |
·催化裂解催化剂的微反评价 | 第17-21页 |
·模拟平衡催化剂的方法 | 第18-19页 |
·催化剂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19-20页 |
·催化剂反应性能的评价指标 | 第20-21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2-26页 |
·实验装置 | 第22-23页 |
·重油微反装置 | 第22页 |
·催化剂水热老化装置 | 第22页 |
·定碳装置 | 第22-23页 |
·原料性质 | 第23页 |
·催化剂表征 | 第23-24页 |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BET) | 第23页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23-24页 |
·氨气-升温脱附装置(NH_3-TPD) | 第24页 |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装置(H_2-TPR) | 第24页 |
·紫外光谱(UV DRS) | 第24页 |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4页 |
·扫描电子电镜(SEM) | 第24页 |
·数据处理 | 第24-26页 |
第三章 ZSM-5 分子筛催化剂酸性质及水热稳定性的调变 | 第26-51页 |
·不同过渡金属与磷复合改性对催化剂多产丙烯性能的影响 | 第26-29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页 |
·复合改性催化剂的重油微反评价 | 第26-29页 |
·过渡金属W、P复合改性研究 | 第29-50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9页 |
·改性催化剂反应性能评价 | 第29-30页 |
·改性元素负载量对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30-32页 |
·改性元素作用机理的探索 | 第32-44页 |
·水热处理条件对改性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44-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ZSM-5 分子筛孔道结构的修饰 | 第51-60页 |
·酸改性 | 第51-53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51页 |
·催化剂性能评价 | 第51-53页 |
·碱改性 | 第53-58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54页 |
·改性分子筛结构表征 | 第54-55页 |
·改性分子筛水热稳定性的考察 | 第55-57页 |
·改性催化剂反应性能评价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催化裂解裂解指数的构建与评价 | 第60-79页 |
·实验条件的确定 | 第60-64页 |
·传统评价方法的验证 | 第64-68页 |
·转化率及产物收率 | 第64-66页 |
·产物选择性 | 第66-67页 |
·二级转化率 | 第67-68页 |
·裂解指数的提出 | 第68-70页 |
·裂解指数表达式的确定 | 第68页 |
·表达式(A_(max)、A_(min))的确定 | 第68-70页 |
·催化裂解催化剂反应活性的评价 | 第70-77页 |
·催化裂解催化剂高温水热失活的研究 | 第70-73页 |
·催化裂解催化剂的实验室研究 | 第73-74页 |
·Y与ZSM-5 分子筛协同作用的考察 | 第74-75页 |
·不同工业剂表征结果对比 | 第75-76页 |
·不同工业剂提升管反应结果对比 | 第76-77页 |
·小结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