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2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4-17页 |
第一部分 光损伤模型的建立及其视网膜形态学的改变 | 第17-28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7-18页 |
·实验动物 | 第17页 |
·试剂与药品 | 第17页 |
·主要仪器 | 第17-1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8页 |
·造模方法 | 第18页 |
·分组方法 | 第18页 |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第18页 |
3 测试指标及方法 | 第18-20页 |
·光镜下观察大鼠视网膜形态学改变 | 第18-20页 |
·电镜下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改变 | 第20页 |
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5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21-22页 |
·视网膜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 | 第21页 |
·大鼠视网膜外核层厚度变化 | 第21-22页 |
·电镜下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 第22页 |
6 小结 | 第22-24页 |
7 讨论视网膜光化学损伤和动物模型的评价及意义 | 第24-28页 |
·视网膜光损伤分类 | 第24-25页 |
·视网膜光化学损伤特点 | 第25页 |
·视网膜光化学损伤机制 | 第25-26页 |
·视网膜光化学损伤动物模型的评价 | 第26-27页 |
·视网膜光化学损伤的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第二部分 蛴螬酸水解液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 第28-6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8-30页 |
·实验动物 | 第28页 |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试剂与药品 | 第29-3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分组方法 | 第30页 |
·造模方法 | 第30页 |
·给药方案 | 第30-31页 |
·视网膜切片染色方法 | 第31-32页 |
3 各项指标检测方法 | 第32页 |
·光镜下观察大鼠视网膜形态学改变 | 第32页 |
·视网膜外核层细胞数量检测 | 第32页 |
·视网膜外核层细胞NF-κB、FasL、TNF-α、Caspase-3的检测 | 第32页 |
·视网膜外核层细胞、NF-κB核转位细胞的计数 | 第32页 |
·电镜下观察视网膜组织 | 第32页 |
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5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33-40页 |
·光镜下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半定量检测外核层细胞数 | 第33-34页 |
·蛴螬对大鼠视网膜外核层厚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电镜观察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 第35-36页 |
·蛴螬对大鼠视网膜NF-κB表达的影响 | 第36页 |
·蛴螬对大鼠视网膜NF-κB核转位的影晌 | 第36-37页 |
·蛴螬对大鼠视网膜FasL表达的影响 | 第37-38页 |
·蛴螬对大鼠视网膜TNF-α表达的影响 | 第38-39页 |
·蛴螬对大鼠视网膜Caspase-3表达的影响 | 第39-40页 |
6 小结 | 第40-41页 |
7 讨论蛴螬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相关疾病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 | 第41-65页 |
·AMD的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研究现状 | 第41-43页 |
·AMD的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渊源 | 第41-42页 |
·现代中医临床对AMD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42-43页 |
·蛴螬相关的古代文献记载及现代研究 | 第43-45页 |
·导师对AMD的病因病机认识 | 第45-48页 |
·对"光毒"导致本病的认识 | 第45-46页 |
·对"光毒"致瘀引起AMD的病机认识 | 第46-47页 |
·对AMD的治则治法认识 | 第47-48页 |
·西医对AMD的认识 | 第48-54页 |
·病因病理方面 | 第48-51页 |
·现代医学对AMD治疗 | 第51-54页 |
·视网膜光损伤细胞凋亡机制及其防护的研究进展 | 第54-63页 |
·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 第54-56页 |
·视网膜光损伤感光器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 第56-59页 |
·视网膜光损伤与核因子-κB(neclear factor-kappa B,NF-κB) 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第59-61页 |
·视网膜光损伤的防治 | 第61-63页 |
·蛴螬对视网膜光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 | 第63-65页 |
·蛴螬对视网膜光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63页 |
·蛴螬对视网膜光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探讨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66-68页 |
1 问题 | 第66页 |
2 展望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0页 |
附录 | 第80-91页 |
综述 | 第91-101页 |
主要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