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尾部升力面组合设计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图表清单 | 第9-12页 |
| 符号注释表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4-16页 |
| ·国内外的现状 | 第16页 |
| ·论文的结构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直升机尾部升力面的特点及设计要求 | 第18-34页 |
| ·引言 | 第18页 |
| ·坐标系 | 第18-19页 |
| ·参考坐标系 | 第18-19页 |
| ·机体坐标系 | 第19页 |
| ·单个部件的参考坐标系 | 第19页 |
| ·水平安定面 | 第19-26页 |
| ·水平安定面的气动环境 | 第19-21页 |
| ·平尾的空气动力 | 第21页 |
| ·水平安定面的设计参数 | 第21-23页 |
| ·水平安定面的设计方法 | 第23-26页 |
| ·垂直安定面 | 第26-29页 |
| ·垂直安定面的气动环境 | 第26-27页 |
| ·垂尾的空气动力 | 第27-28页 |
| ·垂直尾部升力面的设计参数 | 第28页 |
| ·垂直安定面的设计方法 | 第28-29页 |
| ·尾部升力面设计的校核依据 | 第29-34页 |
| ·ADS-33E 简介 | 第29-30页 |
| ·ADS-33E 的要求 | 第30页 |
| ·动稳定性 | 第30-31页 |
| ·带宽与相位滞后 | 第31-32页 |
| ·快捷性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建立直升机的飞行动力学模型 | 第34-50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直升机的飞行动力学建模 | 第34-45页 |
| ·仿真建模软件介绍 | 第34-35页 |
| ·FLIGHTLAB 软件建模流程 | 第35-38页 |
| ·旋翼气动力模型 | 第38-42页 |
| ·机身气动力模型 | 第42-43页 |
| ·尾部升力面气动模型 | 第43-45页 |
| ·尾桨动力学模型 | 第45页 |
| ·模型的验证 | 第45-50页 |
| 第四章 水平安定面的设计分析 | 第50-66页 |
| ·引言 | 第50页 |
| ·固定平尾的设计分析 | 第50-55页 |
| ·平尾位置 | 第50-53页 |
| ·平尾面积 | 第53-55页 |
| ·固定平尾与全动平尾 | 第55-57页 |
| ·全动平尾分析 | 第57-65页 |
| ·黑鹰直升机全动平尾控制律介绍 | 第57-59页 |
| ·前飞速度对平尾安装角的影响 | 第59-61页 |
| ·总距对平尾安装角的影响 | 第61-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五章 直升机尾部升力面布局的分析 | 第66-74页 |
| ·引言 | 第66页 |
| ·S-269C 轻型直升机介绍 | 第66-67页 |
| ·S-269C 轻型直升机稳定性、操纵性分析 | 第67-70页 |
| ·直升机稳定性分析 | 第67-69页 |
| ·直升机操纵响应特性分析 | 第69-70页 |
| ·新的尾部布局方案探讨 | 第70-73页 |
| ·稳定性分析 | 第71-72页 |
| ·操纵性分析 | 第72-73页 |
| ·小结 | 第73-74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 ·总结 | 第74页 |
| ·展望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