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农家副业、农产品加工工业论文

ISO22000在福建乌龙茶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18页
 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2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第11-14页
   ·HACCP 的产生第11-12页
   ·HACCP 在国际上的应用与发展第12-13页
   ·ISO22000 的产生和发展第13-14页
 3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第14-16页
   ·HACCP 引入阶段第14页
   ·HACCP 应用阶段第14-15页
   ·HACCP 提高与发展阶段第15页
   ·ISO22000 标准的引入第15-16页
 4 研究思路第16-17页
 5 研究内容第17页
 6 研究方法第17页
 7 创新之处第17-18页
第二章 ISO22000:2005 标准要点理解第18-25页
 1 ISO22000:2005 标准框架第18页
 2 ISO22000 标准四个关键要素的理解第18-24页
   ·体系管理第18-19页
   ·相互沟通第19-22页
   ·前提方案第22页
   ·HACCP 原理第22-24页
 3 控制措施的选择和评估第24页
 4 最高管理者职责第24-25页
第三章 福建乌龙茶生产适用法律法规第25-32页
 1 法规在 ISO22000 标准中的重要作用第25-26页
 2 福建乌龙茶生产适用法律法规第26-32页
   ·福建乌龙茶(以武夷岩茶、铁观音为例)加工企业适用法用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第26-28页
   ·原有茶叶卫生具体指标和数值第28-29页
   ·GB2763-2012 实施前国内茶叶农残标准及监管存在问题第29页
   ·《食品安全管理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2 发布第29-31页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 发布第31页
   ·茶叶出口加工企业应取得出口卫生注册,并按《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规范》 进行控制,收集茶叶进口国相关法规、标准并及时更新第31-32页
第四章 ISO22000 在福建乌龙茶生产中的应用模式第32-49页
 1 ISO22000 体系建立的步骤第32-35页
   ·准备阶段第32-33页
   ·诊断阶段第33页
   ·体系策划阶段第33页
   ·体系文件编写阶段第33-34页
   ·体系试运行阶段第34页
   ·正式运行第34页
   ·体系验证第34-35页
   ·管理评审第35页
   ·第三方审核认证阶段第35页
 2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建立第35-39页
   ·食品安全管理手册第35-36页
   ·程序文件第36-37页
   ·HACCP 计划第37页
   ·前提方案第37-38页
   ·作业文件第38页
   ·产品外包过程的合同第38页
   ·必备图或图纸第38页
   ·操作性前提方案第38-39页
 3 第三方认证的准备与实施第39-41页
   ·认证申请第39页
   ·认证受理第39-40页
   ·现场审核第40页
   ·认证决定报告第40页
   ·跟踪监督第40-41页
   ·再认证第41页
 4 第三方认证绩效第41-49页
   ·一阶段文件审核报告第41-42页
   ·第一阶段审核问题清单范例第42-43页
   ·不合格项报告范例第43-45页
   ·例举二阶段“CCP 点茶青验收”认证审核过程第45-46页
   ·认证审核过程对 CNCA/CTS0027 部分条款的理解把握第46-47页
   ·ISO22000 标准在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第47-49页
第五章 HACCP 计划书实例第49-62页
 1 HACCP 计划书目录及修订履历表第49页
 2 食品安全小组名单及职责第49-50页
 3 原辅料和与产品接触材料的描述第50-52页
   ·原料描述(成品武夷岩茶)第50-51页
   ·原料描述(成品铁观音)第51页
   ·辅料 茶叶加工中没有使用任何添加剂和助剂第51页
   ·内包装材料描述第51-52页
 4 成品描述第52-54页
   ·武夷岩茶成品描述第52-53页
   ·铁观音成品描述第53-54页
 5 武夷岩茶工艺流程图及描述第54-55页
 6 危害分析工作单第55-60页
 7 HACCP 计划表第60-62页
结论与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附录 ISO22000:2005 和 ISO9001:2008 的对应关系第67-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于政府投入为主的农业支持发展战略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下一篇:福建省农村公共服务的协同供给模式研究--以“168”工作模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