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精神病学论文--情感性精神病论文

神经衰弱和抑郁症概念发展中的文化分歧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引言第14-26页
 一、抑郁症和神经衰弱相关流行病学调杏第14-19页
  (一) 抑郁症患病率的流行病学差异第14-17页
  (二) 神经衰弱患病率的文化差异第17-19页
 二、神经衰弱和抑郁症概念引发的争议第19-22页
 三、本文的主要宗旨第22-26页
第一章 神经衰弱概念历史演变及诊断变迁第26-49页
 第一节 神经衰弱在西方的历史演进第27-32页
  一、神经衰弱概念的提出第27-29页
  二、神经衰弱概念的盛行第29-30页
  三、神经衰弱诊断的衰退第30-32页
 第二节 神经衰弱在中国的发展第32-41页
  一、神经衰弱概念的引入第32-33页
  二、转向本土的神经衰弱概念和研究第33-34页
  三、由神经衰弱向抑郁症的过渡第34-41页
   (一) 西方精神病学及其诊断标准的影响第35-36页
   (二) 抑郁症概念的官方准入第36-37页
   (三) 抑郁症知识的普及和大众的心理准备第37-38页
   (四) 抑郁症临床诊断地位的确立第38-41页
 第三节 精神疾病诊断系统中神经衰弱诊断标准的变迁第41-49页
  一、DSM系统中神经衰弱诊断标准的变迁第41-44页
  二、ICD系统中神经衰弱诊断标准的变迁第44-46页
  三、CCMD系统中神经衰弱诊断标准的变迁第46-49页
第二章 抑郁症概念历史演变及诊断变迁第49-71页
 第一节 抑郁症概念在西方的发展历史第49-58页
  一、早期西方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第50-55页
   (一) 体液论第50-53页
   (二) 化学和机械因果论第53-55页
  二、近代西方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第55-56页
  三、现代西方医学对抑郁症的理解第56-57页
  四、西方宗教有关抑郁症的概念第57-58页
 第二节 抑郁症概念在中国的发展第58-64页
  一、萌芽期第59-61页
  二、发展期第61-62页
  三、成熟期第62-64页
 第三节 抑郁症诊断标准的变迁第64-71页
  一、DSM系统中的抑郁症诊断标准的变迁第64-66页
  二、ICD关于抑郁症的相关诊断标准第66-68页
  三、CCMD系统中抑郁症诊断标准的变迁第68-71页
第三章 躯体化、心理化视角下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的文化分歧第71-113页
 第一节 躯体化、心理化二分视角的引入第72-88页
  一、躯体化和心理化二分理论的回顾第72-77页
   (一) 精神分析的视角第72-73页
   (二) Kirmayer的躯体化、心理化二分法模型第73-74页
   (三) Kleinman的疾病习语假设第74-75页
   (四) DSM诊断系统的官方分类第75-77页
  二、躯体化与心理化概念第77-85页
   (一) 躯体化第77-81页
   (二) 心理化第81-85页
  三、神经衰弱、抑郁症与躯体化、心理化第85-88页
 第二节 神经衰弱、抑郁症与躯体化争议第88-97页
  一、神经衰弱与躯体化现象第88-91页
  二、神经衰弱与躯体化障碍第91-94页
  三、神经衰弱与抑郁症的躯体化第94-97页
 第三节 疾病概念争议背后的社会文化差异第97-113页
  一、文化对疾病展现规则和症状报告的影响第97-101页
   (一) 文化对疾病展现规则的影响第97-99页
   (二) 文化对情感聚焦状态的影响第99-100页
   (三) 文化对疾病解释模式的影响第100-101页
   (四) 疾病解释模式对症状报告的影响第101页
  二、疾病观念的社会文化建构过程第101-105页
   (一) 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的社会文化建构过程第101-103页
   (二) 神经衰弱和抑郁症中的身体和社会第103-105页
  三、从心理化、躯体化看抑郁症和神经衰弱的文化分歧第105-113页
   (一) 文化建构的躯体化和心理化第105-107页
   (二) 从躯体化、心理化看神经衰弱、抑郁症概念的文化分歧第107-113页
第四章 临床诊断中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的文化分歧第113-141页
 第一节 临床诊断中的争议第113-117页
  一、临床研究中医生对神经衰弱概念的理解第113-115页
  二、临床诊断中的分歧第115-117页
 第二节 诊断变迁中的文化分歧第117-130页
  一、近期诊断实践中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的变化第117-122页
   (一) 神经衰弱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第117-119页
   (二) 神经衰弱与文化相关综合征第119-120页
   (三) 神经衰弱与抑郁症、焦虑症第120-121页
   (四) 抑郁症在临床诊断中的境遇第121-122页
  二、神经衰弱向抑郁症的躯体化的转变第122-126页
   (一) DSM-Ⅲ中躯体形式障碍的起源第122-123页
   (二) 神经衰弱向抑郁症的躯体化转变的三个阶段第123-126页
  三、神经衰弱和抑郁症诊断变迁中的文化分歧第126-130页
 第三节 DSM疾病概念本土化的争议第130-141页
  一、症状中的文化差异第130-132页
  二、DSM文化实用性问题第132-136页
   (一) DSM的生物学基础第132-133页
   (二) 西方和非西方社会中病理学的差异第133-134页
   (三) 西方精神病理学标签在非西方文化中的困境第134-136页
  三、DSM对抑郁症、神经衰弱和躯体化诊断的影响第136-141页
   (一) 对诊断的影响第136-137页
   (二) DSM化对神经衰弱治疗方式的影响第137-141页
结语第141-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54页
致谢第154-155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场强术中磁共振联合功能神经导航辅助切除侧脑室低级别神经上皮肿瘤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大鼠theta和gamma神经振荡参与调节突触可塑性及潜在机制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