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9页 |
·本文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2章 碳金融市场相关理论 | 第15-24页 |
·碳金融简介 | 第15-16页 |
·碳金融的概念 | 第15页 |
·碳金融溯源 | 第15-16页 |
·碳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 第16-19页 |
·碳金融市场的类型 | 第16-18页 |
·碳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 | 第18页 |
·碳金融市场交易对象 | 第18-19页 |
·碳金融市场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19-21页 |
·科斯定理 | 第21-22页 |
·国家间减排合作的博弈分析 | 第22-24页 |
第3章 国外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24-30页 |
·欧盟碳金融市场 | 第24-26页 |
·美国碳金融市场 | 第26-27页 |
·澳大利亚碳金融市场 | 第27-28页 |
·日本碳金融市场 | 第28-30页 |
第4章 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0-37页 |
·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 第30-34页 |
·中国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雏形初现 | 第30-33页 |
·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初涉 | 第33-34页 |
·碳金融政策法规相继出台 | 第34页 |
·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 第34-37页 |
·CDM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交易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碳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第5章 我国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的总体框架构建 | 第37-60页 |
·我国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37-39页 |
·先政府引导,后市场主导 | 第37页 |
·先区域试点,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 第37-38页 |
·先实行自愿减排,后践行强制减排 | 第38-39页 |
·先发展基础交易,后创新衍生产品 | 第39页 |
·先立足国内市场,后参与国际市场 | 第39页 |
·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的总体框架 | 第39-49页 |
·交易主体的选择 | 第40-41页 |
·关于总量控制 | 第41-43页 |
·配额分配制度 | 第43-46页 |
·MRV(测量、报告、核查)体系的构建 | 第46页 |
·交易机制的完善 | 第46-47页 |
·灵活履约机制的构建 | 第47-49页 |
·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定价机制设计 | 第49-58页 |
·碳金融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实证分析 | 第49-57页 |
·政府调控机制设计 | 第57页 |
·价格有效性问题 | 第57-58页 |
·我国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的具体实施步骤 | 第58-60页 |
·初始阶段以自愿减排为主 | 第58-59页 |
·过渡阶段自愿减排与强制减排结合 | 第59页 |
·成熟阶段施行基于国际框架下的强制减排 | 第59-60页 |
第6章 完善我国碳金融市场的政策建议 | 第60-65页 |
·构建碳交易平台,进行业务创新,抢占碳交易定价权 | 第60-62页 |
·致力于打造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平台 | 第60-61页 |
·发展多样化的碳金融工具,进行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 第61页 |
·提高我国在国际碳金融市场上的议价定价能力 | 第61-62页 |
·积极培育碳金融中介市场,完善碳金融服务体系 | 第62-63页 |
·加大碳金融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参与CDM市场 | 第62页 |
·培育中介服务市场,完善碳金融服务体系 | 第62-63页 |
·加强国际合作,借鉴西方经验,培养本国人才 | 第63页 |
·采取碳税与排放权交易相结合的经济激励机制 | 第63-64页 |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助推低碳经济发展 | 第64-65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后记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