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2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概述 | 第12-13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一般生理特征 | 第13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模式株 | 第13-16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NCTC8325家族谱 | 第14-16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健康人群分布 | 第16-22页 |
·引言 | 第16-17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鼻腔中的分布 | 第17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鼻腔中寄居的细菌和宿主的关键因子 | 第17-19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鼻腔中寄居的动物模型 | 第19-22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 | 第22-26页 |
·引言 | 第22-23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 第23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中的毒性蛋白功能 | 第23-26页 |
·金黄色葡球菌生物被膜 | 第26-32页 |
·引言 | 第26页 |
·生物被膜的形成阶段 | 第26-28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主要成分的鉴定方法 | 第28-29页 |
·PIA的合成 | 第29-30页 |
·生物被膜抗药性 | 第30-32页 |
·生物被膜抵抗免疫防御 | 第32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全局调控因子 | 第32-35页 |
·引言 | 第32页 |
·Agr/RNAⅢ系统 | 第32-35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和新抗生素研发 | 第35-42页 |
·前言 | 第35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 | 第35-36页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 第36-37页 |
·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 | 第37-38页 |
·新抗生素研发的状况和策略 | 第38-42页 |
第二章 GbaAB影响PIA依耐型的生物被膜形成 | 第42-80页 |
·引言 | 第42-43页 |
·实验材料 | 第43-49页 |
·实验菌株、质粒和引物 | 第43-47页 |
·实验所用试剂 | 第47-48页 |
·培养基 | 第48-49页 |
·主要仪器及材料 | 第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58页 |
·大肠杆菌化转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 | 第49-50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受态制备和转化 | 第50-51页 |
·敲除菌、回补菌和表达菌构建 | 第51-53页 |
·凝胶阻滞实验 | 第53-54页 |
·RNA抽提、cDNA合成、real-time RT-PCR和基因芯片 | 第54-55页 |
·生物被膜的形成 | 第55-56页 |
·在聚苯乙烯材料上的初始粘附分析 | 第56-57页 |
·生长曲线测定 | 第57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主要成分的鉴定 | 第57-58页 |
·结果分析 | 第58-64页 |
·GbaA通过直接结合自身的启动子区域来抑制gbaAB的转录 | 第58-60页 |
·GbaA通过抑制gbaB的表达来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而gbaB是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促生物被膜基因 | 第60-62页 |
·GbaAB调节ica操纵子的表达 | 第62-63页 |
·gbaAB操纵子参与葡萄糖诱导的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 | 第63-64页 |
·在流动相中gbaA的失活导致在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增强,而gbaB突变导致减弱 | 第64页 |
·结果讨论 | 第64-80页 |
第三章 Rot和Agr系统主要通过ClfB来调控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能力 | 第80-98页 |
·引言 | 第80-82页 |
·实验材料 | 第82-84页 |
·实验菌株和质粒 | 第82-84页 |
·实验方法 | 第84-88页 |
·细菌与固定化的纤维蛋白原结合检测 | 第84页 |
·Rot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84-85页 |
·凝胶阻滞实验 | 第85-86页 |
·RNA抽提 | 第86页 |
·cDNA合成和real-time RT-PCR | 第86-87页 |
·敲除菌、回补菌和表达菌构建 | 第87-88页 |
·实验结果 | 第88-96页 |
·当细菌培养到不同的生长阶段时,Rot和Agr系统对细菌和人纤维蛋白原的结合能力的影响 | 第88-90页 |
·Rot和Agr系统对clfA表达无显著影响 | 第90-91页 |
·Rot是clfB的激活子,且Agr/RNAⅢ通过Rot调节clfB表达 | 第91-93页 |
·Rot和Agr系统对其他纤维蛋白原结合蛋白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 第93-96页 |
·实验讨论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