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

通过日本百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程探讨日本经验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7-9页
绪论第9-14页
第一章 日本文化财保护体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4-28页
 一、无形文化财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第14-15页
 二、无形文化财不等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5-17页
 三、日本文化财体系的发展概要第17-24页
 四、告别“拿来主义”时代第24-28页
第二章 日本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觉醒第28-40页
 第一节 由一场政治运动开启了日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第28-34页
  一、废佛毁释运动产生的背景第28-30页
  二、废佛毁释运动对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影响第30-34页
 第二节 日本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朴素动机由何而来第34-40页
  一、日本在保护文化遗产传统方面的特点第35页
  二、日本传统文化对文化遗产保护自觉形成的影响第35-40页
第三章 在逆境中发展形成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第40-75页
 第一节 明治时代前期开始日本近代社会的西化变革第40-47页
  一、明治维新的改革内容第41-42页
  二、明治维新时期的社会变化第42-44页
  三、社会变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第44-47页
 第二节 近代日本文化思想领域内的西化转变第47-69页
  一、明治政府改变国人思想观念的方法第47-49页
  二、传播西方文化的先锋启蒙运动与翻译文学第49-51页
  三、西化思想在日本文化领域的传播状况第51-67页
  四、明治时代艺术领域内传统文化的地位第67-69页
 第三节 守护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国粹主义的崛起第69-72页
  一、鹿鸣馆时代的欧化主义第69-70页
  二、欧化政策的失败第70-71页
  三、国粹主义的兴起第71-72页
 第四节 日本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初步形成第72-75页
第四章 日本文化发展方式的探究第75-108页
 第一节 近代日本社会发展中体现对传统保护的“和洋折衷”观念第75-78页
  一、明治时代日本社会面貌中的“和洋折衷”第75-77页
  二、明治时代日本文化发展中体现出的“和洋折衷”第77-78页
 第二节 从日本文化的保护模式看日本文化的发展模式第78-91页
  一、打造相似却不相同的文化第79-83页
  二、日本文化发展的目的与特点第83-86页
  三、日本对外来文化模仿与改造的方式第86-91页
 第三节 日本文化发展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作用第91-95页
  一、倍受尊重的文化遗产第91-92页
  二、日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92-95页
 第四节 日本式文化保护与发展方式带来的启示第95-108页
  一、以保护带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方向第95-103页
  二、注意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第103-104页
  三、在相似的文化形式中展示不同所具有的重要性第104-106页
  四、影响传承的关键在于思想意识的重视第106-108页
第五章 大正、昭和时期日本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第108-118页
 一、民俗学与人类学的引入第109-113页
 二、民俗学在日本的发展第113-118页
第六章 战后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经验第118-153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人保护体制第118-121页
 二、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获得第121-123页
 三、日本节日中民俗文化遗产活动的开展流程第123-127页
 四、贯穿日本人一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第127-130页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第130-134页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其他支持方式第134-153页
总结第153-155页
附件第155-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61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第161-162页
致谢第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王雪涛花鸟画研究
下一篇: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