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7页 |
| 第一章 综述 | 第17-31页 |
| ·概述 | 第17-18页 |
| ·C-反应蛋白 | 第18-21页 |
| ·CRP的结构及特点 | 第18-19页 |
| ·C-反应蛋白检测对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意义 | 第19页 |
| ·CRP与动脉粥样硬化 | 第19页 |
| ·CRP与心房颤动 | 第19页 |
| ·CRP与冠心病 | 第19页 |
| ·C-反应蛋白的测定方法 | 第19-21页 |
| ·单向免疫扩散法 | 第19-20页 |
| ·乳胶凝集法 | 第20页 |
| ·速率散射比浊法 | 第20页 |
| ·免疫电泳法 | 第20-21页 |
| ·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 | 第21页 |
|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 第21页 |
| ·同型半胱氨酸 | 第21-27页 |
| ·同型半胱氨酸的结构及特点 | 第22页 |
| ·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对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意义 | 第22-24页 |
| ·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的关系 | 第22-23页 |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 第23-24页 |
| ·同型半胱氨酸与静脉血栓的关系 | 第24页 |
| ·同型半胱氨酸的测定方法 | 第24-27页 |
| ·放射免疫分析法(Raduiebzynuc Assays) | 第24-25页 |
| ·荧光偏振免疫(FPIA) | 第25页 |
|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 第25页 |
| ·循环酶法 | 第25页 |
| ·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法(HPLC-FD) | 第25-26页 |
| ·高效液相电化学法(HPLC-ED) | 第26页 |
| ·氨基酸分析仪检测法(Amino Acid Analyzer) | 第26页 |
|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 第26页 |
| ·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MS) | 第26-27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9页 |
| ·建立人C-反应蛋白氨基酸水解同位素稀释质谱方法及参加国际比对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 ·建立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参考方法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 ·课题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29-31页 |
| ·CRP氨基酸水解同位素稀释质谱方法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29页 |
| ·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同位素稀释质谱方法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人C-反应蛋白含量氨基酸水解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定量研究 | 第31-39页 |
| ·试剂、仪器与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 ·试剂 | 第31页 |
| ·蛋白样品 | 第31页 |
| ·仪器 | 第31-32页 |
| ·溶液配制及样品预处理 | 第32页 |
| ·标准溶液配制 | 第32页 |
| ·校准比值混合溶液配制 | 第32页 |
| ·蛋白样品预处理 | 第32页 |
| ·人C-反应蛋白的测定实验方法选择 | 第32-36页 |
| ·水解时间的确定 | 第33页 |
| ·色谱条件 | 第33-35页 |
| ·质谱条件 | 第35页 |
| ·分析过程 | 第35页 |
| ·数据处理 | 第35-36页 |
| ·测量结果 | 第36-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人C-反应蛋白氨基酸水解同位素稀释质谱国际比对研究 | 第39-48页 |
| ·样品接收 | 第39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39-40页 |
| ·试剂 | 第39页 |
| ·仪器 | 第39-40页 |
| ·溶液配制及样品预处理 | 第40页 |
| ·标准溶液配制 | 第40页 |
| ·校准比值混合溶液配制 | 第40页 |
| ·蛋白样品的水解 | 第40页 |
| ·人C-反应蛋白的测定实验条件 | 第40-43页 |
| ·色谱条件 | 第40-41页 |
| ·质谱条件 | 第41-43页 |
| ·分析过程及数据处理 | 第43页 |
| ·测量结果 | 第43-44页 |
|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第44-45页 |
| ·方法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 | 第44页 |
| ·称量引入的不确定度 | 第44页 |
| ·标准物质纯度引入的不确定度 | 第44-45页 |
| ·水解效率引入的不确定度 | 第45页 |
| ·不确定度计算 | 第45-46页 |
| ·比对样品定值结果 | 第46-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参考方法的建立 | 第48-65页 |
| ·试剂、仪器与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 ·试剂 | 第48页 |
| ·血清样品 | 第48页 |
| ·仪器 | 第48-49页 |
| ·溶液配制及样品预处理 | 第49-50页 |
| ·标准溶液配制 | 第49页 |
| ·校准曲线配制 | 第49-50页 |
| ·校准溶液的逐级稀释 | 第49页 |
| ·同位素稀释校准曲线法 | 第49页 |
| ·校准曲线溶液配制 | 第49-50页 |
| ·血清样品的前处理 | 第50页 |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测定实验方法选择 | 第50-58页 |
| ·还原所需pH值、还原剂用量、还原温度及还原时间 | 第50-54页 |
| ·还原所需pH值 | 第50-52页 |
| ·还原剂用量 | 第52页 |
| ·还原温度 | 第52-53页 |
| ·还原时间 | 第53页 |
| ·沉淀剂用量 | 第53-54页 |
| ·色谱条件 | 第54-55页 |
| ·质谱条件 | 第55-57页 |
| ·分析过程 | 第57页 |
| ·数据处理 | 第57-5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0页 |
| ·方法的精密度 | 第58页 |
| ·回收率 | 第58-59页 |
| ·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 第59-60页 |
| ·方法的确证 | 第60-64页 |
| ·血清样品 | 第60页 |
| ·校准溶液配制及样品预处理 | 第60页 |
| ·血清中总同型半胱氨酸测量条件 | 第60-61页 |
| ·分析过程 | 第61页 |
| ·测量结果 | 第61-62页 |
| ·测量不确定度计算 | 第62-64页 |
| ·校准标准物质纯度带来的不确定度,u_(B1) | 第63页 |
| ·天平称量带来的不确定度,u_(B2) | 第63页 |
| ·随机因素带来的不确定度 | 第63-64页 |
| ·回收率带来的不确定度 | 第64页 |
| ·小结 | 第64-65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