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政治制度论文

中国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互动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1章 引言第8-15页
   ·选题的来源第8页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8-10页
     ·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要求第8页
     ·探索当代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第8-9页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增进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要求第9页
     ·应对世界民主化潮流的要求第9-10页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0-14页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第10页
     ·国内对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研究第10-14页
   ·论文研究方法第14-15页
第2章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比较与互动第15-26页
   ·民主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第15-17页
     ·民主的内容与形式第15-16页
     ·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现代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第16-17页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比较第17-20页
     ·两种民主形式的一致性第17-19页
     ·两种民主形式的差异性第19-20页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互动第20-26页
     ·选举是民主的基石,协商民主不能取代选举民主第20-21页
     ·协商民主弥补选举民主的缺陷第21-22页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合力效应第22-26页
第3章 中国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互动:创制、挫折、成就第26-55页
   ·中国特色民主的两个方面——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第26-29页
     ·中国特色的选举民主制度第26页
     ·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制度第26-27页
     ·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与西方语境下的协商民主的比较第27-29页
   ·实践中的失误与教训第29-34页
     ·选举民主逐步被事实上的任命制所取代第29-31页
     ·协商民主在扬弃中创新,但很快有名无实第31-34页
   ·民主制度建设的成就第34-39页
     ·选举民主的进展第34-37页
     ·协商民主的深化第37-39页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探索——社会协商对话机制的探索与发展第39-45页
     ·对社会主义民主与政治改革的探索第39-42页
     ·社会协商对话机制的探索和发展第42-45页
   ·对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互动的初步探索第45-55页
     ·科学安排“两会”召开的时间第45-47页
     ·以“两会”形式兼顾地域利益与界别利益第47-50页
     ·选举与协商侧重点不同,但并存于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的产生过程中第50-51页
     ·在立法与决策之中努力体现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互动性第51-55页
第4章 当前中国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互动中存在的问题第55-62页
   ·选举民主存在的问题第55-58页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影响的问题第55-56页
     ·中国选举民主的制度化规范的问题第56-57页
     ·人大代表的问题第57-58页
   ·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第58-60页
     ·公民社会的不成熟制约协商民主发展的问题第58-59页
     ·协商民主法制化的问题第59-60页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互动效果不明显的问题第60-62页
第5章 中国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互动展望第62-72页
   ·完善选举民主——始终将民主当作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第62-63页
     ·真正使人民代表大会处于国家的权力核心地位第62页
     ·推进人大代表的简、精、专改革第62-63页
     ·完善人大的议事规则第63页
   ·发展协商民主——不断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第63-69页
     ·以法律手段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第63-64页
     ·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探索第64-69页
   ·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协商合作第69-70页
     ·强化人大与政协的联系第69页
     ·强化专门委员会的合作第69-70页
     ·强化人大与政协的监督合作第70页
   ·吸收借鉴西方国家的有益成果第70-72页
结论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致谢第77-78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治理理论视域下石狮市社区管理改革探析
下一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商业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