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工开采条件下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17-18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第2章 边坡工程概况及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 第19-32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20页 |
|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23页 |
|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 第20-22页 |
| ·区域地质构造 | 第22页 |
| ·水文地质概况 | 第22-23页 |
| ·边坡工程概况及滑坡现状分析 | 第23-27页 |
| ·边坡工程概况 | 第23-24页 |
| ·滑坡现状分析 | 第24-27页 |
|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 第27-30页 |
| ·不连续面在边坡破坏中的作用 | 第27-28页 |
|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28页 |
| ·降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地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29页 |
| ·人类工程活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第3章 井工开采条件下边坡变形数值分析 | 第32-53页 |
| ·FLAC3D 简介 | 第32-35页 |
| ·FLAC3D 的优点 | 第33页 |
| ·FLAC3D 分析的过程 | 第33-34页 |
| ·FLAC3D 分析的收敛标准及本构模型选择 | 第34-35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35-37页 |
| ·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取值 | 第35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 ·不同工况划分 | 第36-37页 |
| ·重力作用下边坡的变形分析 | 第37-39页 |
| ·井工开采前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39-40页 |
| ·稳定性分析原理 | 第39页 |
| ·稳定性分析采用的判据 | 第39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 ·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40页 |
| ·井工开采条件下边坡的变形分析 | 第40-45页 |
| ·4 号煤开采后边坡的变形 | 第40-42页 |
| ·4 号煤、9 号煤开采后边坡的变形 | 第42-45页 |
| ·FLAC3D 边坡稳定性参数敏感性评价 | 第45-51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 ·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46页 |
| ·内摩擦角的影响 | 第46-47页 |
| ·黏聚力的影响 | 第47页 |
| ·剪胀角的影响 | 第47-48页 |
| ·密度的影响 | 第48页 |
| ·体积模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 ·剪切模量的影响 | 第49页 |
| ·抗拉强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 ·网格尺寸的影响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4章 极限平衡法计算边坡稳定性 | 第53-61页 |
| ·SLIDE 软件概述 | 第53-54页 |
| ·极限平衡法简介 | 第54-55页 |
| ·井工开采前露天矿边坡稳定性计算 | 第55-56页 |
| ·井工开采后露天矿边坡稳定性计算 | 第56-57页 |
| ·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取值 | 第56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 ·稳定性计算 | 第57页 |
| ·地下水、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计算 | 第57-59页 |
| ·地下水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 ·地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 ·预应力锚索加固后边坡稳定性计算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5章 边坡加固设计 | 第61-69页 |
| ·加固治理规划方案 | 第61-63页 |
| ·加固治理的目的 | 第61页 |
| ·加固治理的原则 | 第61-62页 |
| ·加固方法的选取 | 第62-63页 |
| ·预应力锚索的构造及加固机理 | 第63-64页 |
| ·锚索设计 | 第64-68页 |
| ·锚索截面设计 | 第65页 |
| ·锚索锚固段长度计算 | 第65-66页 |
| ·锚索自由段长度计算 | 第66页 |
| ·锚索倾角计算 | 第66-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2页 |
| ·结论 | 第69-70页 |
| ·展望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项目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