廪嘎人打廪仪式生存状态研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
附图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3-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一)打廪仪式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 | 第18-2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一)文献阅读法 | 第22页 |
(二)观察与访谈 | 第22页 |
(三)参与行动研究 | 第22页 |
(四)回访 | 第22-23页 |
四、打廪仪式生态环境 | 第23-27页 |
(一)自然生态环境 | 第23-24页 |
(二)人文社会环境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土家族廪嘎人打廪仪式 | 第27-42页 |
一、打廪仪式概述 | 第27-38页 |
(一)打廪仪式的缘起及其性质 | 第27-30页 |
(二)打廪仪式的过程:打廪跳排与唱廪歌 | 第30-36页 |
(三)打廪仪式的其他元素 | 第36-38页 |
三、打廪仪式基本特点 | 第38-39页 |
(一)原始创造性 | 第38页 |
(二)历史宗教性 | 第38-39页 |
(三)族群地域性 | 第39页 |
四、打廪仪式的价值 | 第39-42页 |
(一)宗教历史文化价值 | 第39-40页 |
(二)民歌舞蹈艺术价值 | 第40页 |
(三)交叉科学研究价值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廪嘎人打廪仪式生存现状 | 第42-54页 |
一、打廪仪式分布区域减少 | 第43-44页 |
二、打廪仪式生存环境变迁 | 第44-48页 |
(一)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口发生变动 | 第44-46页 |
(二)乡村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 第46页 |
(三)部族观念、宗教信仰逐渐淡薄 | 第46-48页 |
三、打廪仪式过程变迁 | 第48-49页 |
四、打廪仪式传承人状况堪忧 | 第49-52页 |
(一)“流落”师傅状况 | 第49-50页 |
(二)“流落”弟子状况 | 第50-52页 |
五、打廪仪式保护经费缺失 | 第52-54页 |
第四章 打廪仪式保护传承的构想 | 第54-60页 |
一、深入发掘打廪仪式内涵 | 第54-55页 |
二、申请州级传承人,建立打廪传承人机制 | 第55-56页 |
三、呼唤民众对打廪仪式的文化自觉 | 第56-57页 |
四、实现州级非遗具体法规、条例的可操作化 | 第57页 |
五、确保州级非遗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 第57-58页 |
六、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引导作用 | 第58-59页 |
七、创建民族文化生态村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第66页 |